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课程。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 分,10 个×2 分)、不定项选择题(45 分,15 个×3 分)、名词解释题(24 分,4 个×6 分)和简答题(32 分,2 个×16 分)、论述题(29 分,1 个×29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哲学的党性、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
(2)掌握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3)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原因和意义。
(5)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6)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7)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
(8)理解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9)掌握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10)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
(11)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2)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5)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7)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8)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9)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3)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的方法。
(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5)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相对静止、时间、空间 。
2.考核要求:
(1)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2)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3)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6)掌握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7)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8)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理解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0)了解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11)了解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2)掌握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3)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了解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15)了解唯心主义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错误。
(16)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错误观点。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我国目前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的正确性。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实质 。
2.考核要求
(1)理解意识的起源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了解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环节。
(3)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产生发展的重大作用。
(4)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射活动。
(5)掌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8)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9)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
(10)掌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1)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类型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类型、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
(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含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
2.考核要求
(1)了解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的含义。
(2)了解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实践主体的类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5)掌握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
(6)理解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含义。
(7)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
(8)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含义。
(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含义、特征、构成、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阶级 。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2)掌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3)了解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4)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5)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7)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8)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9)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和功能。
(10)了解阶级的实质及其划分标准。
(11)理解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2)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社会范畴。
(13)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核心、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体、政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4)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5)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6)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7)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社会意识、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功能。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
(2)掌握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文明、传统的含义。
(5)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7)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8)掌握文化的功能。
(9)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
(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人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2.考核要求
(1)了解自然属性的含义。
(2)了解社会属性的含义。
(3)理解只有社会属性才能决定人的本质。
(4)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条件、系统、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了解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
(4)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了解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了解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8)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9)理解发展的实质。
(10)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及其区分标准。
(11)掌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2)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3)能够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3)理解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4)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6)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7)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8)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9)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10)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1)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2)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3)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4)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5)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6)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7)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8)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19)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
(20)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量、度、适度、量变、质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 。
2.考核要求
(1)了解质、量、度的含义。
(2)掌握量变、质变的含义。
(3)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理解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5)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6)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
(7)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
(9)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10)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11)能够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正确性。
(12) 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13)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脚踏实地。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 。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理解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理解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7)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解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7)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18)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
(2)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3)理解否定之否定的实质及其特征。
(4)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5)理解扬弃的含义。
(6)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7)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9)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
(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据。
(5)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了解“适合”的含义。
(9)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0)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1)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3)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14)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掌握阶级分析方法。
(16)了解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1.知识范围
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 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改革、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2.考核要求
(1)了解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2)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3)掌握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掌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5)掌握科学技术的双重性,能够用这一原理分析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措施。
(6)能够分析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7)了解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8)了解社会革命的含义、根源和条件。
(9)理解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理解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理解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12)了解历史人物的含义。
(13)理解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理解“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本质。
(15)了解制约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历史活动的条件。
(16)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7)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18)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9)掌 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20)能够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21)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22) 能够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我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形态的含义。
(2)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3)理解社会形态选择的条件。
(4)掌握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5)能够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说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6)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7)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九、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的发生
1.知识范围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
2.考核要求
(1)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及其关系。
(4)掌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现中国梦等现实问题。
(6)掌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能够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7)掌握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能够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二)认识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认识的本质、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
2.考核要求
(1)理解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了解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先验论的含义。
(3)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了解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5)掌握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6)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理解社会实践是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
(8)掌握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9)能够运用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认识的结构
1.知识范围
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2.考核要求
(1)了解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含义。
(2)了解认识中介系统的构成。
(3)理解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
(4)理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十、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知识范围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感性认识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2)了解理性认识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3)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5)理解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掌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7)掌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8)掌握一个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能够运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0)掌握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掌握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12)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3)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及危害。
(14)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十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1.知识范围
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及其关系 。
2.考核要求
(1)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2)了解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3)理解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4)了解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及其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知识范围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2.考核要求
(1)了解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分析和综合的含义及其关系。
(3)了解抽象、感性具体、理性具体的含义。
(4)了解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含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知识范围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
2.考核要求
(1)了解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的含义。
(2)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十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1.知识范围
真理的含义、客观性、具体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
2.考核要求
(1)了解真理的含义。
(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反对主观真理论。
(3)理解真理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5)能够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6)了解真理的具体性的含义。
(7)理解真理发展的规律。
(8)了解谬误的含义。
(9)了解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条件。
(10)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意义。
(11)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理解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价值
1.知识范围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 。
2.考核要求
(1)了解价值的含义、类型。
(2)理解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
(3)理解价值的相对性。
(4)了解价值评价的含义。
(5)理解价值评价的功能。
(6)掌握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原则。
(7)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知识范围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
2.考核要求
(1)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2)掌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能够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等问题。
十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1.知识范围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 。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进步的含义。
(2)了解代价的含义。
(3)理解社会进步过程中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4)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代价原理分析在社会发展中如何不付出过大代价。
(5)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状况。
(6)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7)掌握生产力标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1.知识范围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
2.考核要求
(1)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2)掌握人的发展过程的三种历史形态。
(3)掌握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知识范围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 异化 、 共产主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必然和自由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3)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4)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含义。
(6)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了解情况和分析理解能力。
2.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识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或能用所学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 分)、不定项选择题(45 分)、名词解释(24 分)、简答题(32 分)和论述题(29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知识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背景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考核要求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及其形成过程。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3)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知识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2.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涵和基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内涵和基本方略。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的四大基本问题。
(3)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2.考核要求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3)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知识范围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
(2)领会:邓小平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过程中的贡献。
(3)应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1.知识范围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党的思想路线四个基本要求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2.考核要求
(1)识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领会: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含义及关系。
(3)应用: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知识范围
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党的思想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思想路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2.考核要求
(1)识记:党的思想路线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
(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应用: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知识范围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历史探索、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2)领会:党对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思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应用: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特点和意义
1.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
2.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2)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3)应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性、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领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我党发展观的贡献。
(3)应用: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2.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2)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和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考核要求
(1)识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
(2)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应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结合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知识范围
“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两个阶段安排。
2.考核要求
(1)识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大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2)领会:“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的提出及十八大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两个阶段安排。
(3)应用:“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知识范围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2.考核要求
(1)识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采取的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根本政策,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领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应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改革
1.知识范围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的性质、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2.考核要求
(1)识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供给侧改革。
(2)领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应用: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三)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
1.知识范围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开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一带一路”建设。
2.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一带一路”建设。
(2)领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新时期对外开放提出的更高要求和主要措施。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应用: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知识范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
2.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2)领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3)应用: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领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应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知识范围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2.考核要求
(1)识记:按劳分配的内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2)领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应用: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1.知识范围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2.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及方针。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两个大局思想”。
(2)领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必然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着力处理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3)应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知识范围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应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知识范围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考核要求
(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2)领会: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应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
1.知识范围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2.考核要求
(1)识记: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2)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应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的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知识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总体要求。
2.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途径。
(3)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知识范围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3)应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建设
1.知识范围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发展教育和科学,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2.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
(3)应用: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1.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领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3)应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知识范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措施。
2.考核要求
(1)识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应用: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和途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的新措施。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1.知识范围
生态文明的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的过程、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生态文明理念。
(2)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提出的依据。
(2)应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
1.知识范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2.考核要求
(1)识记: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领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3)应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十一、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知识范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探索、形成、确立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
1.知识范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重大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2.考核要求
(1)识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涵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
一的基础和前提。
(2)领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三)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知识范围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新时期的对台方针和政策。
2.考核要求
(1)识记:台湾问题的实质。九二共识。
(2)领会:台湾问题的由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两岸关系的重要主张。
十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当代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1.知识范围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新判断。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2.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2)领会: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应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知识范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考核要求
(1)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党际关系四原则。和谐世界。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2)领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建设和谐世界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3)应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措施。
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知识范围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2.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新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领会: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党的民族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应用: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
(二)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知识范围
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地位。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考核要求
(1)识记:人民军队的性质。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民融合发展。
(2)领会:人民军队的地位。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3)应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知识范围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两个先锋队”。“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应用: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