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专接本网 > 考试大纲 >

2019年河北专接本文史类社会工作专业考试大纲

21年河北专接本考试备考
最新政策 资料购买 免费网课
考试内容 招生计划 资料Q群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社会工作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概论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1. 基本概念上,考试内容包括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专业价值伦理以及社会工作理论,还包括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2. 方法上,考试内容包括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与督导、社会工作研究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方法。
3. 领域上,考试内容包括了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以及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矫正、反贫困及民政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
4. 其他方面,考试内容包括了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实习和社会工作研究。
5. 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即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性试题占 60%,能力性试题占 4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75 分钟,满分 150 分。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客观题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20 分),主观题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20 分)、简答题(40 分)、论述题(30 分)和材料分析题(20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编 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理解)
(二)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理解)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1. 社会工作的产生(理解)
2. 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理解)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理解)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理解)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了解)
 
(二)20 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了解)
 
(三)1949 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了解)
 
(四)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了解)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了解)
 
(二)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了解)
 
(三)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了解)
 
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理解)
 
(二)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理解)
 
三、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理解)
 
(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1.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理解)
 
2.社会服务领域方面的问题(理解)
 
3.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理解)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了解)
 
(二)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理解)
 
(三)一般性定义(掌握)
 
(四)几个相关概念
 
1.社会保障(掌握)
2.社会福利(掌握)
3.社会服务(掌握)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一)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1.社会工作者(掌握)
 
2. 受助者(掌握)
 
3.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
 
4.助人活动(掌握)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了解)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1.普通社会工作(理解)
 
2.实际社会工作(理解)
 
3.专业社会工作(理解)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掌握)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理解)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助人过程特征分析(掌握)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了解)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涵义(理解)
 
(二)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掌握)
 
2.支持者(掌握)
 
3.倡导者(掌握)
 
4.管理者(掌握)
 
5.资源获取者(掌握)
 
6.政策影响人(掌握)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一、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一)功能的涵义(了解)
 
(二)功能的类型
 
1.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了解)
 
2.正功能与反功能(了解)
 
3.显功能与潜功能(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掌握)
 
(二)救难(掌握)
 
(三)解困(掌握)
 
(四)发展(掌握)
 
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的涵义(理解)
 
(二)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1.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理解)
 
2.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理解)
 
(三)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1.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掌握)
 
2.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掌握)
 
3.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掌握)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了解)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了解)
 
第三节 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一、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一)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了解)
 
(二)中国体制改革的特点(了解)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了解)
 
三、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了解)
 
(三)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掌握)
 
第二编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了解)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了解)
 
(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了解)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意义(了解)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者(了解)
 
(三)价值和知识(了解)
 
(四)价值和技术(了解)
 
三、价值和反价值
 
(一)操纵(了解)
 
(二)家长作风(了解)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一)新教伦理(了解)
 
(二)人道主义(了解)
 
(三)社会福利观念(了解)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一)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了解)
 
(二)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了解)
 
(三)泰彻的价值体系(了解)
 
(四)三种价值体系的比较(了解)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与争论
 
(一)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了解)
 
(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了解)
 
(三)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了解)
 
(四)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了解)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一)借鉴与创新(了解)
 
(二)批判与继承(了解)
 
(三)综合与发展(了解)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
 
(一)社会价值(掌握)
 
(二)专业价值
 
1. 敬业(掌握)
 
2. 接纳(掌握)
 
3. 自决(掌握)
 
4. 个别化(掌握)
 
5. 尊敬人(掌握)(三)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掌握)
 
2.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掌握)
 
3.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掌握)
 
4.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掌握)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掌握)
 
6.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掌握)
 
(四)操作守则(理解)
 
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教育问题(了解)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一、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了解)
 
二、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一)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了解)
 
(二)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了解)
 
(三)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了解)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理解)
 
(二)认知理论(了解)
 
(三)行为主义理论(了解)
 
(四)社会系统理论(了解)
 
(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了解)
 
(六)危机干预与介入理论(了解)
 
(七)“增权"或“倡导"理论(了解)
 
(八)女权主义理论(了解)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理归类(理解)
 
第三节 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虚心学习、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社会工作理论(了解)
 
二、认真研究和总结我国社会工作者自己的历史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参照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概括和发展出我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了解)
 
第五章 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一)福利的概念与哲学内涵(了解)
 
(二)社会福利的定义(掌握)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掌握)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一)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1.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了解)
 
2.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了解)
 
3.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了解)
 
(二)社会福利的三分法(了解)
 
三、社会福利的功能(掌握)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作为人—资源—行动的综合系统(了解)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了解)
 
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了解)
 
第三节 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一)福利国家的内涵与意义(了解)
 
(二)工业化进程与福利国家的发展(了解)
 
1.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2.产业革命的发展及其社会后果
 
3.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福利发展模式的发展
 
(三)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了解)
 
二、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
 
(二)社会转型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了解)
 
第三编 社会工作方法
 
第六章 个案工作
 
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涵义与历史发展
 
一、个案工作的要素(了解)
 
二、个案工作的涵义(掌握)
 
三、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个案工作的起源
 
1.产业革命与贫民问题(了解)
 
2.宗教的源头最(了解)
 
3.查默斯的贡献(了解)
 
4. 慈善组织会社(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对个案工作的贡献(了解)
(二)20 世纪初到 20 年代——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学科化(了解)
 
(三)20 世纪 30 年代——从精神医学的洪流到功能派个案工作的发展(了解)
 
(四)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时期(了解)
 
(五)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综融取向和后现代主义的个案工作视角(了解)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过程与基本技巧
 
一、个案工作的过程
 
(一)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理解)
 
(二)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掌握)
 
(三)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理解)
 
二、个案工作的技巧
 
(一)技巧的定义(了解)
 
(二)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
 
1. 沟通技巧(掌握)2.关系技巧(了解)3.过程技巧(掌握)
 
(三)增进个案工作技巧的方法
 
1. 做工作全程记录(了解)
 
2. 督导(了解)
 
3. 顾问与咨询(了解)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的涵义
 
1.危机是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理解)
 
2.危机可以是一种正常状态(理解)
 
3.危机是一个过程(理解)
 
4.危机是问题与希望并存(理解)
 
(二)危机与压力的异同
 
1.危机与压力的比较(了解)
 
2.危机与压力的关系(了解)
 
3.危机的征兆(了解)
 
(三)危机介入的技术
 
1.开始阶段(理解)
 
2.中间阶段(理解)
 
3.结束阶段(理解)
 
(四)与危机介入有关的理论与要注意的问题
 
1.有关理论(了解)
 
2.介入时要注意的问题(了解)
 
二、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一)发展历史(了解)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
 
(三)工作阶段中的步骤与方法
 
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了解)
 
2.阐述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了解)
 
3.结束阶段(了解)
 
(四)任务中心模式的优点(了解)
 
(五)任务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理解)
 
三、“社会一心理”模式(psychosocial approach)
 
(一)“社会一心理”模式——一种认识和理解(understanding)问题的方法(了解)
 
(二)心理防卫机制一人格结构一自我强度
 
1.心理防卫机制(理解)
 
2.人格结构(理解)
 
3.自我的强度(理解)
 
(三)“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
 
1.理论基础(理解)
 
2.针对问题(理解)
 
3.目标(理解)
 
4.案主的角色(理解)
 
5. 工作者角色(理解)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四种学习形态
 
1.反应学习(掌握)
 
2.操作学习(掌握)
 
3.观察学习(掌握)
 
4.认知学习(掌握)
 
(二)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主要技巧与过程(了解)
 
1. 技巧(掌握)
 
2. 过程与步骤(掌握)
 
(三)行为主义个案工作的框架(了解)
 
第四节 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一、中国社会个案工作的经验积累
 
(一)理念(了解)
 
(二)组织机构和工作者的身份(了解)
 
(三)方法
 
1. 直接疏导法(理解)
 
2. 运用网络和改变环境(理解)
 
3. 行政—行政—辅导方法(理解)
 
4. 社会个案工作的领域与内容(理解)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问题(理解)
 
第七章 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一)缘起(了解)
 
(二)小组工作的形成(了解)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发展(了解)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一)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了解)
 
(二)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了解)
 
(三)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了解)
 
三、小组工作的功能
 
(一)影响个人发生转变(掌握)
 
(二)社会控制(掌握)
 
(三)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掌握)
 
(四)再社会化(掌握)
 
四、小组类型
 
(一)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掌握)
 
(二)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掌握)
 
(三)以小组工作结构来划分(掌握)
 
(四)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掌握)
 
(五)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掌握)
 
(六)以小组工作的目标来划分(掌握)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与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理论(了解)
 
(二)学习理论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了解)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了解)
 
3.社会学习理论(了解)
 
(三)系统理论(理解)
 
二、小组工作的四大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1.理论基础(掌握)
 
2.模式的特点(掌握)
 
(二)治疗模式(掌握)
 
1.理论基础(掌握)
 
2.模式的特点(掌握)
 
(三)互动模式(掌握)
 
1.理论基础(掌握)
 
2.模式的特点(掌握)
 
(四)发展模式
 
1.理论基础(掌握)
 
2.模式的特点(掌握)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阶段
 
(一)前属期阶段(理解)
 
(二)权力和控制期(理解)
 
(三)亲密期(理解)
 
(四)分辨期(差异期)(理解)
 
(五)分离期(理解)
 
二、小组工作过程
 
(一)沟通与互动(了解)
 
(二)沟通方式(理解)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一、社会小组工作的实践原则
 
(一)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性(了解)
 
(二)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了解)
 
(三)真诚地接纳每一个人(了解)
 
(四)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了解)
 
(五)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了解)
 
(六)适当地修正小组过程(了解)
 
(七)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了解)
 
(八)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
 
(九)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了解)
 
(十)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了解)
 
(十一)明智地运用制约(了解)
 
(十二)有区别地运作工作方案(了解)
 
(十三)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了解)
 
(十四)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了解)
 
二、社会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性技巧
 
1.建立关系的技巧(掌握)
 
2.观察的技巧(掌握)
 
3.组织和介入的技巧(掌握)
 
4.领导的技巧(掌握)
 
5.沟通的技巧(掌握)
 
6.参与小组活动的技巧(掌握)
 
7.运用社会资源的技巧(掌握)
 
8.评估小组过程的技巧(掌握)
 
(二)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
 
1.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掌握)
 
2.注意语言的选择(掌握)
 
3.提供合作性的目标(掌握)
 
4.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掌握)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及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1.组织会议的技巧(掌握)
 
2.小组工作者在小组会议中的角色(掌握)
 
第八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一般涵义(了解)
 
二、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1.美国社区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了解)
 
2.英国社区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了解)
 
(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了解)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一)社区组织的定义
 
1.工作方法说(了解)
 
2.工作过程说(了解)
 
3.“方法”、“过程”结合说(了解)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理解)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掌握)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理解)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社会分析和意识形态(了解)
 
(二)社会变迁理论(了解)
 
(三)社会运动的理论(了解)
 
二、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社区工作的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掌握)
 
2.社会计划(社会策划)模式(掌握)
 
3.社会行动模式(掌握)
 
4.社区照顾模式(掌握)
 
(二)社区工作的原则(了解)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理解)
 
(四)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理解)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一)建立关系(理解)
 
(二)收集资料(理解)
 
(三)制订计划(理解)
 
(四)社区行动
 
1.会议(掌握)
 
2.教育与宣传(掌握)
 
3.人事(掌握)
 
4.财务(掌握)
 
5.协调(掌握)
 
6.成效评估(掌握)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一)分析技巧(掌握)
 
(二)关系建立与维系技巧(掌握)
 
(三)动员及组织技巧(掌握)
 
(四)活动程序设计技巧(掌握)
 
(五)行政管理技巧(理解)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工作
 
一、中国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内容
 
1.救助福利性服务(理解)
 
2.社区事务性服务(理解)
 
3.市场化的营利性服务(理解)
 
(二)社区服务的功能(理解)
 
(三)社区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1.社区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解)
 
2.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理解)
 
二、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发展(了解)
 
(二)社区建设(理解)
 
第九章 社会行政
 
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行政(掌握)
 
(二)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公共行政的区别(了解)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一)社会政策的层次(了解)
 
(二)宏观社会行政和微观社会行政(了解)
 
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地位
 
1.社会政策的意义(理解)
 
2.社会行政的地位(了解)
 
(二)社会行政的功能
 
1.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掌握)
 
2.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掌握)
 
3.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掌握)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社会服务的计划
 
(一)社会服务计划的内容(了解)
 
(二)社会服务计划的过程模式(了解)
 
二、社会服务的组织
 
(一)组织的涵义(了解)
 
(二)社会服务组织的结构(了解)
 
(三)组织成员的招聘及录用(了解)
 
三、督导与激励
 
(一)督导(了解)
 
(二)激励(了解)
 
四、服务系统中的协调与控制
 
(一)协调(了解)
 
(二)控制
 
1.机构工作进程的控制(理解)
 
2.机构中冲突的控制(理解)
 
五、评估与报告
 
(一)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与内容(理解)
 
(二)评估的类型与方法
 
1.评估类型(掌握)
 
2.评估的方法(理解)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行政
 
一、中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了解)
 
(二)20 世纪上半期我国的社会行政(了解)
 
二、20 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一)中国社会行政机构的体系(了解)
 
(二)中国推行社会政策的方法与特点(了解)
 
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
 
(一)体制改革对社会行政体系的影响(了解)
 
(二)社会行政体系的创新(了解)
 
第四编 社会工作实务
 
第十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儿童"的界定(了解)
 
(二)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1.儿童的发展(了解)
 
2.儿童观(了解)
 
(三)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意义
 
1.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了解)
 
2.儿童发展变化中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发展特征(了解)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理解)
 
二、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了解)
 
(一)以救济为主的时期
 
(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特征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理解)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掌握)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一)儿童发展的内容(了解)
 
(二)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1.生物学方面的理论(了解)
 
2.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了解)
 
3.社会学方面的理论(了解)
 
4.文化学方面的理论(了解)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一)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
 
1.儿童福利的涵义与类型(了解)
 
2.儿童福利政策(了解)
 
3.儿童福利行政(了解)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掌握)
 
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掌握)
 
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掌握)
 
4.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的条件(掌握)
 
5.儿童卫生保健(掌握)
 
6.家庭服务中的儿童社会工作(掌握)
 
7.儿童权益保护(掌握)
 
8.对孤儿、被弃儿童的工作(掌握)
 
9.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掌握)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儿童个案工作儿童(理解)
 
(二)儿童团体工作(理解)
 
(三)儿童社区工作(理解)
 
第三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一、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儿童福利(了解)
 
(二)旧中国的儿童福利服务情况(了解)
 
(三)新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了解)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现状
 
(一)中国儿童福利工作的内容及服务方式(了解)
 
1.中国政府的有关儿童福利政策(了解)
 
2.普遍的儿童福利服务(了解)
 
3.特殊儿童的社会工作(了解)
 
4.方兴未艾的民间儿童救助(了解)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机构与职能分布
 
1.我国主要的儿童福利行政系统(了解)
 
2.儿童社会工作的机构与职能(了解)
 
第十一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了解)
 
(二)不同学科对青少年概念的解释(了解)
 
(三)“青少年”的涵义
 
1. 青少年是一个生理特别发展的时期(了解)
 
2. 青少年是一个转折期(了解)
 
3. 青少年是一个关键期(了解)
 
4. 青少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了解)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
 
(1)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了解)(2)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了解)(3)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了解)
 
(4)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了解)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1)以教育为主的前青少年工作时期(了解)(2)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工作时期(了解)
 
(3)以全面服务为特征的独立青少年工作时期(了解)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生物进化理论
 
(一)生长顺序与时间理论(了解)
 
(二)复演理论(了解)
 
二、精神分析理论
 
(一)性心理发展论(了解)
 
(二)人际关系理论(了解)
 
(三)心理社会理论(了解)
 
三、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了解)
 
(二)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了解)
 
四、认知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理论(理解)
 
 
(二)社会认知理论(了解)
 
五、社会文化理论
 
(一)文化人类学理论(了解)
 
(二)社会文化理论(了解)
 
六、社会学的角色扮演理论(了解)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掌握)
 
二、道德及品格的辅导(掌握)
 
三、学业指导(掌握)
 
四、健康成长指导(掌握)
 
五、就业辅导(掌握)
 
六、生活方式辅导(掌握)
 
七、社会交往(掌握)
 
八、婚姻服务(掌握)
 
九、特殊青少年服务(理解)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青少年工作的一般形式
 
(一)通过团体和组织实施的社会工作(理解)
 
(二)通过基地实施的社会工作(理解)
 
(三)通过服务机构实施的社会工作(理解)
 
(四)对青少年个体实施的社会工作(理解)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
 
(一)个案辅导(理解)
 
(二)团体活动
 
1.榜样示范(掌握)
 
2.行为锻炼(掌握)
 
3.情景感染(掌握)
 
4.竞赛激励(掌握)
 
5.角色模拟(掌握)
 
第五节 中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与职能分布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了解)
 
2.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了解)
 
二、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状况与发展
 
(一)中国青少年的发展愿望
 
1.学习成才(了解)
 
2.娱乐休闲(了解)
 
3.参与社会(了解)
 
(二)当代中国青少年问题
 
1.青年就业问题(了解)
 
2.青少年教育问题(了解)
 
3.青少年保护问题(了解)
 
(三)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1.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了解)
 
2.服务性不断增强(了解)
 
3.社会化趋势日益突出(了解)
 
第十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一、老年人问题的由来
 
(一)何为老人(了解)
 
(二)老年问题的提出(了解)
 
(三)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地位和作用的影响(了解)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发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源起(了解)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了解)
 
三、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了解)
 
(二)社会政策(了解)
 
(三)文化因素(了解)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掌握)
 
(二)活动理论(掌握)
 
(三)连续性理论(掌握)
 
(四)符号互动理论(了解)
 
(五)社会交换理论(了解)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老年个案工作
 
1.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
 
2.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掌握)
 
(二)老年小组工作
 
1.老年小组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
 
2.老年小组工作的具体技巧(理解)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机构照顾
 
(一)何为机构照顾(掌握)
 
(二)我国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的供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理解)
 
2.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练(理解)
 
二、社区照顾
 
(一)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掌握)
 
(二)老人们大多愿意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掌握)
 
(三)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时难以拿出大量资金发展机构照顾(掌握)
 
(四)可以有效利用社区内的一切闲置资源(掌握)
 
(五)走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相结合的道路,是满足我国老年人不同层次服务需要的最佳途径(掌握)
 
(六)那些无经济能力买高价服务和进各类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有权从他们生活的社区得到关怀和帮助(掌握)
 
第十三章 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一、什么是妇女社会工作(掌握)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了解)
 
三、中国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了解)
 
四、中国内地妇女社会工作机构简介
 
(一)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系统(了解)
 
(二)各级工会女工委员会(了解)
 
(三)各种妇女工作委员会(了解)
 
(四)民间妇女组织(了解)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妇女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了解)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了解)
 
(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了解)
 
(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了解)
 
(四)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了解)
 
(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了解)
 
(六)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了解)
 
(七)将性别观点(性别平等意识和观点)纳入决策主流(了解)
 
三、女性主义(了解)
 
四、社会性别理论(了解)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妇联组织主要工作方法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了解)
 
(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了解)
 
(三)典型示范的工作方法(了解)
 
(四)开展活动的工作方法(了解)
 
(五)交流联谊的工作方法(了解)
 
二、妇女增权(理解)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掌握)
 
第四节 中国妇女社会工作实践
 
一、妇联倡导开展的三大主体活动和四项工程(了解)
 
(一)三大主体活动
 
1.“双学双比”活动(了解)
 
2.“巾帼建功”活动(了解)
 
3.“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了解)
 
(二)四项工程
 
1.巾帼社区服务工程(了解)
 
2.巾帼科技致富工程(了解)
 
3.女性素质工程(了解)
 
4.家庭文明工程(了解)
 
二、宣传教育妇女工作
 
(一)对广大妇女进行“四自”教育(了解)
 
(二)进行文化教育,开展扫盲活动(了解)
 
(三)学习实用技术,提高文化科技素质(了解)
 
三、为妇女提供社会服务
 
(一)健康保健、优生优育服务(理解)
 
(二)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理解)
 
(三)社会服务(理解)
 
(四)文娱体育活动(理解)
 
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一)提高妇女法律意识(了解)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了解)
 
第十四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掌握)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理解)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理解)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化
 
(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简单化与多样化(掌握)
 
(二)家庭功能重心的转移(掌握)
 
(三)家庭关系感情化、平等化趋向(掌握)
 
(四)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掌握)
 
(五)婚姻家庭问题(掌握)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一)提供物质性的服务,协助家庭生活有序运转(掌握)
 
(二)提供心理及法律援助,增强家庭的应变能力(掌握)
 
(三)开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家庭整体素质(掌握)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的家庭社会工作
 
(一)欧美家庭社会工作(了解)
 
(二)中国港台地区家庭社会工作(了解)
 
二、中国内地的家庭社会工作
 
(一)政府体制内的家庭工作
 
1. 家庭救助(理解)
 
2. 家庭社会生活服务(理解)
 
3. 面对家庭的教育与培训(理解)(二)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家庭工作
 
1. 贫困家庭的救济与扶助(了解)
 
2. 家庭心理辅导(了解)
 
3. 家庭能力建设(了解)(三)当今家庭工作的特点
 
1. 专业与非专业并存并举(掌握)
 
2. 丰富多彩的社区家庭工作(掌握)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家庭系统理论
 
(一)概念(掌握)
 
(二)特点
 
1.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掌握)
 
2.两种机制(掌握)
 
3.家庭系统的运作秩序(掌握)
 
(三)应用与评价(了解)
 
二、家庭生命周期
 
(一)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划分
 
1.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了解)
 
2.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掌握)
 
(二)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任务(掌握)
 
(三)应用评价(了解)
 
三、家庭沟通理论
 
(一)家庭沟通概念(了解)
 
(二)家庭沟通的特点(了解)
 
(三)应用评价(了解)
 
四、家庭冲突理论
 
(一)家庭冲突的概念(了解)
 
(二)家庭冲突的特点(了解)
 
(三)应用与评价(了解)
 
五、性别敏感的家庭社会工作(了解)
 
(一)性别敏感的家庭工作的涵义
 
(二)性别敏感的家庭工作的特点
 
(三)性别敏感的家庭工作的应用与评价
 
第四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社会工作方法在家庭中的应用
 
(一)个案工作应用于家庭(了解)
 
(二)小组(团体)工作应用于家庭(了解)
 
(三)社区工作应用于家庭工作(了解)
 
二、家庭治疗
 
(一)家庭治疗的概念与流派
 
1. 家庭治疗的概念(掌握)
 
2. 家庭治疗的流派(理解)
 
(二)家庭治疗的目标与范围(了解)
 
第十五章 医务社会工作
 
第一节 医务社会工作概述
 
一、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界定
 
(一)医务社会工作概念(掌握)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了解)
 
(三)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界定的发展趋势(理解)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特征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了解)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基础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了解)
 
2.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了解)
 
(三)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目标群体(了解)
 
(四)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与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的地位(了解)
 
2.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理解)
 
第二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理论
 
一、有关健康的理论
 
(一)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型(了解)
 
(二)健康危机干预和压力管理的理论(了解)
 
(三)健康照顾或卫生保健的观点(了解)
 
二、社会性别与人文取向的理论
 
(一)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观点(了解)
 
(二)人文关怀和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了解)
 
(三)消费主义、增权和生活质量的观点(了解)
 
三、系统取向的理论
 
(一)生态学观点和人与环境适应理论(了解)
 
(二)系统理论和人口学观点(了解)
 
(三)结构功能主义和多视角系统整合(了解)
 
第三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与方法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
 
(一)政策与制度层面的医疗社会工作
 
1.健康需要评估(health needs assessment)(了解)
 
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了解)
 
3. 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中的医疗社会工作(了解)(二)在院和社区的医务社会工作
 
1.急诊室、门诊部和医院病房医务社会工作(掌握)
 
2.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医务社会工作(掌握)
 
3.出院计划和愈后康复服务医务社会工作(掌握)
 
4.家庭照顾服务和社区护理服务医务社会工作(掌握)
 
(三)面向弱势群体的医务社会工作
 
1.医疗救助和弱势群体健康照顾服务(理解)
 
2.弱势人群的长期照顾及医务社会工作(理解)
 
3.临终关怀和善终照顾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理解)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医务社会工作方法的多样性(了解)
 
(二)医务社会工作方法视角的多样性(了解)
 
第十六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什么是残疾人(理解)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掌握)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一)世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了解)
 
(二)中国的残疾人工作(了解)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1.个人责任论(理解)
 
2.社会责任论(理解)
 
(二)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1.标签理论(理解)
 
2.正常化理论(理解)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关于残疾人工作方法的理论探讨
 
1.供养理论(了解)
 
2.回归社会论(掌握)
 
3.增能理论(掌握)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个人模式(了解)
 
2.社会模式(理解)
 
(三)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
 
1.社会康复(掌握)
 
2.社区康复(掌握)
 
3.职业康复(理解)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掌握)
 
(二)由于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正常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掌握)
 
(三)人道主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人权保障,是国家的责任(掌握)
 
(四)残疾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有赖于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掌握)
 
(五)残疾给一部分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带来障碍,但这种障碍可以通过自身的代偿和社会的补偿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和消除,获得康复,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掌握)
 
二、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组织体系(了解)
 
三、政府机构的残疾人工作
 
(一)民政部门的残疾人工作(了解)
 
(二)卫生部门的残疾人工作(了解)
 
(三)教育部门的残疾人工作(了解)
 
 
四、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了解)
 
第十七章 矫正社会工作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一、什么是矫正
 
(一)矫正的涵义(理解)
 
(二)司法矫正制度和措施的功能
 
1.惩罚(掌握)
 
2.隔绝(掌握)
 
3.威慑(掌握)
 
4.改造(掌握)
 
二、什么是矫正社会工作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定义(掌握)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涵义
 
1.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理解)
 
2.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士提供的福利服务(理解)
 
3.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理解)
 
4.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理解)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一)人道主义是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了解)
 
(二)新社会防卫论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理解)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1.接纳(掌握)
 
2.可塑性(掌握)
 
3.个别化(掌握)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一)司法审判前提供的服务(理解)
 
(二)监狱处遇中提供的服务
 
1.个案辅导(掌握)
 
2.团体治疗(掌握)
 
3.联系社会(掌握)
 
4.职业辅导(掌握)
 
5.评估报告(掌握)
 
(三)社会处遇中提供的服务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理解)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理解)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理解)
 
(四)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
 
1.提供住宿场所(掌握)
 
2.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掌握)
 
3.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掌握)
 
4.提供物质援助(掌握)
 
(五)对违法青少年提供的服务
 
1.院舍辅导(理解)
 
2.街头辅导(理解)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了解)
 
(二)矫正社会工作人员
 
1.矫正社会工作专职人员(了解)
 
2.矫正社会工作志愿人员(了解)
 
第三节 中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工作
 
一、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在中国的试点
 
(一)社区矫正制度在一些国家的适用状况(掌握)
 
(二)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内地的试点推行(了解)
 
二、中国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适用范围(了解)
 
(二)社区矫正的任务(理解)
 
(三)国家各机关、部门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分工(了解)
 
(四)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
 
1.接收制度(了解)
 
2.管理制度(了解)
 
3.教育制度(了解)
 
4.考核及奖罚制度(了解)
 
5.社会保障制度(了解)
 
6.解除制度(了解)
 
7.档案管理制度(了解)
 
8.监护制度(了解)
 
9.矫正组织的例会制度(了解)
 
10.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了解)
 
三、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的构想
 
(一)社区矫正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有待提高(了解)
 
2.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机构及职责分工有待明晰(了解)
 
3.社区矫正工作形式措施简单划一的状况有待改进(了解)
 
4.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了解)
 
(二)从社区治理理论的视角构建社区矫正制度体系(理解)
 
(三)确立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
 
第十八章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贫困问题概述
 
一、什么是贫困
 
(一)贫困的涵义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掌握)
 
2.社会剥夺与社会排斥(掌握)
 
(二)贫困的测量
 
1.恩格尔系数(掌握)
 
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理解)
 
3.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掌握)
 
二、贫困的全球背景与中国的现状
 
(一)贫困的全球背景(理解)
 
(二)中国的贫困现状
 
1.农村的贫困(理解)
 
2.城市的贫困(理解)
 
第二节 国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
 
一、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一)福利制度(理解)
 
(二)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
 
1.增加穷人收入机会的特别计划(理解)
 
2.以解决穷人某个社会特征为目的的社会计划(理解)
 
二、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转向——资产建设理论与社会投资理论
 
(一)资产建设理论(理解)
 
(二)社会投资理论(掌握)
 
三、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
 
(一)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理解)
 
(二)贫困社区的社区发展工作(理解)
 
(三)参与设计并实施缓贫计划
 
1.项目规划(理解)
 
2.目标组的参与与穷人能力的建设(理解)
 
3.培训(理解)
 
第三节 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一、对基本需要的保障——社会救济
 
(一)传统的城乡社会救济(了解)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了解)
 
二、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社区发展
 
(一)开发意识的形成(了解)
 
(二)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
 
1.组织机构(了解)
 
2.资金投人与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了解)
 
3.社会动员(了解)
 
(三)扶贫开发中的社区发展取向
 
1. 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掌握)
 
2. 贫困者的广泛参与(掌握)
 
3. 自上而下的发展(掌握)
 
三、西部开发政策的实施与新时期政府的反贫困计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了解)
 
(二)生态环境建设(了解)
 
(三)产业结构调整(了解)
 
(四)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了解)
 
(五)对内、对外开放(了解)
 
四、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领域面对的任务与挑战
 
(一)城市贫困与社会工作(理解)
 
(二)农村扶贫与社会工作
 
1. 以人为核心的新发展观(了解)
 
2. 扶贫到户与穷人能力的建设(了解)
 
3. 基层社区组织的建设(了解)
 
4. 加强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了解)
 
第十九章 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
 
一、民政工作的概念(了解)
 
二、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脉络
 
(一)古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
 
1. 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理解)
 
2. 墨家的“兼爱”思想(理解)
 
3. 道家的“无为”思想(理解)
 
(二)近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了解)
 
(三)现代中国的福利思想与实践(了解)
 
三、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理解)

第二节 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一、民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直接相关的民政职能机构
 
1.民间组织管理局(了解)
 
2.优抚安置局(了解)
 
3.救灾救济司(了解)
 
4.最低生活保障司(了解)
 
5.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了解)
 
6.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了解)
 
(二)与社会福利、社会工作间接相关的民政职能机构
 
1.财务和机关事务司(了解)
 
2.外事司(了解)
 
3.办公厅(了解)
 
二、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福利服务
 
1.社会福利事业(掌握)
 
2.社会福利企业(掌握)
 
3.城市社区服务(掌握)
 
(二)救灾救济
 
1.救灾(理解)
 
2.五保(理解)
 
3.扶贫(理解)
 
4.社会救济(理解)
 
(三)优抚安置(了解)
 
(四)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了解)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了解)
 
三、民政部门中的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完善
 
1.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了解)
 
2. 推进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了解)
 
3.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了解)
 
4.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了解)
 
(二)指导和管理民间社会福利社团(了解)
 
第五编 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二十章 社会工作教育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性质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了解)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职业训练(理解)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训练(理解)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总结的过程(理解)
 
(四)以实践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诠释(理解)
 
(五)专业教育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理解)
 
三、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
 
(一)社会工作专业中教育的取向(了解)
 
(二)不同教育层次对教育和训练的不同要求(了解)
 
四、学院教育与继续教育
 
(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了解)
 
(二)继续教育是共同的趋势,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了解)
 
第二节 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与课程
 
一、专业目标、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理解)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理解)
 
(三)专业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如何与社会发展适应(了解)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内容
 
(一)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理解)
 
(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理解)
 
三、专业教育目标与课程
 
(一)课程是目标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了解)
 
(二)课程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了解)
 
四、课程设计的依据
 
(一)专业教育目标(了解)
 
(二)学生的经验与背景(了解)
 
(三)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规律(了解)
 
五、课程的层次与结构
 
(一)社会工作教育的层次(了解)
 
(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
 
1.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专业基础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了解)
 
2.训练基本思维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的课程(了解)
 
3.传授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课程(了解)
 
4.训练专业服务技能技巧的课程(了解)
 
六、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评估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了解)
 
(二)成本与效益的实现(了解)
 
(三)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材需求的程度(了解)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一、恢复与重建
 
(一)1949 年以前的社会工作教育(了解)
 
(二)20 世纪 80 年代社会工作专业的重建(了解)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需求
 
(一)对原有的工作体系的调整与改造(了解)
 
(二)对现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了解)
 
三、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
 
(一)向国际靠拢又必须适应中国现实的要求(了解)
 
(二)接受国际通则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了解)
 
第二十一章 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与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了解)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
 
1.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掌握)
 
2.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临床实习(掌握)
 
3.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掌握)
 
4.实习教育不同于志愿服务(掌握)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
 
(一)整合课堂所学理论与实务工作,在实习中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掌握)
 
(二)发展专业自主能力(掌握)
 
(三)增进专业自我(掌握)
 
(四)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掌握)
 
(五)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掌握)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一、社会工作实习模式
 
(一)机构为本的实习模式——以英国为例(了解)
 
(二)学院为本的实习模式——以中国香港为例(了解)
 
(三)机构与学院的伙伴关系(了解)
 
(四)建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模式(了解)
 
二、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与安排
 
(一)确定实习的时间安排
 
1.同步式实习(理解)
 
2.集中式实习(理解)
 
(二)实习过程
 
1.实习前的准备(理解)
 
2.学生选择实习机构(理解)
 
3.实习前会谈(理解)
 
4.进入机构实习(理解)
 
(三)实习评估
 
(四)选取实习机构
 
1.机构提供实习机会之多寡与层次(理解)
 
2.实习督导员的素质(理解)
 
3.机构的工作环境与组织配合(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了解)
 
二、督导的功能
 
(一)督导的行政性功能(掌握)
 
(二)督导的教育性功能(掌握)
 
(三)督导的支持性功能(掌握)
 
三、督导员的素质与条件
 
(一)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掌握)
 
(二)有教导学生的意愿(掌握)
 
(三)有基本的教授他人的能力与态度(掌握)
 
(四)有学习与成长之意愿(掌握)
 
(五)要有时间督导学生(掌握)
 
四、社会工作督导的模式
 
(一)成长与发展模式
 
1.主要特点(理解)
 
2.指导思想(理解)
 
(二)学徒模式
 
1.主要特点(理解)
 
2.指导思想(理解)
 
(三)结构化学习模式
 
1.主要特点(理解)
 
2.指导思想(理解)
 
(四)管理模式
 
1.主要特点(理解)
 
2.指导思想(理解)
 
第二十二章 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涵义与功能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研究
 
(一)对于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界定(了解)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层面(了解)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性(了解)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
 
(一)了解社会需要,涉及社会服务(掌握)
 
(二)了解服务对象,推进社会服务(掌握)
 
(三)了解服务进展,不断改进服务(掌握)
 
(四)发现问题,制定和调整政策(掌握)

(五)检验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掌握)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了解)
 
二、社会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了解)
 
(二)访谈法(了解)
 
(三)扎根理论(了解)
 
三、个案研究法(了解)
 
四、实验法(了解)
 
五、行动研究法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法(了解)
 
(二)行动研究的程序(了解)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了解)
 
(四)应用和限制(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程序
 
一、研究题目的选择
 
(一)社会工作实践提出的问题(理解)
 
(二)考虑研究兴趣、客观条件及对选题的影响(理解)
 
二、文献研究与初步探索
 
(一)文献研究(理解)
 
(二)初步探索(理解)
 
三、提出研究假设(理解)
 
四、研究设计
 
(一)编制调查提纲(理解)
 
(二)确定研究方法(理解)
 
(三)资源策划与联络(理解)
 
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理解)
 
六、解释与报告
 
(一)资料的解答(理解)
 
(二)撰写研究报告(理解)

第二部分:社会学概论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1. 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理论主线,以社会秩序与变迁为解释视角,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力求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考试即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又考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性试题占 60%,能力性试题占 4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75 分钟,满分 150 分。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客观题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20 分),主观题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20 分)、简答题(50 分)、论述题(40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编 社会学概述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现实基础(了解)
 
二、社会学产生的理论渊源(了解)
 
三、社会学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学术争鸣(了解)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了解)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了解)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了解)
 
(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了解)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学科的关系(了解)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了解)
 
第二章 社区与社会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概念的含义(掌握)
 
二、社区的类型(了解)
 
三、社区研究的方法(了解)
 
第二节 社区的功能
 
一、社区的宏观功能(理解)
 
二、社区的微观功能(理解)
 
三、社区功能的耦合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1.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理解)
 
2.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模式(理解)
 
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模式(理解)
 
(二)城市布局理论
 
1. 我国城市布局的一般特点(了解)
 
2. 环境与城市布局(了解)
 
3. 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了解)
 
4. 人口与城市布局(了解)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了解)
 
第四节 虚拟社区
 
一、虚拟社区的含义(了解)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一)交往具有超时空性(掌握)
 
(二)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掌握)
 
(三)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掌握)
 
(四)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掌握)
 
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一)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理解)
 
(二)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理解)
 
(三)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理解)
 
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了解)
 
第五节 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理解)
 
二、社会的特点
 
(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掌握)
 
(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掌握)
 
(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掌握)
 
(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掌握)
 
(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掌握)
 
(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掌握)
 
三、社会的功能
 
(一)整合的功能(掌握)
 
(二)交流的功能(掌握)
 
(三)导向的功能(掌握)
 
(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掌握)
 
 
第六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理解)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理解)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一)血缘关系(掌握)
 
(二)地缘关系(掌握)
 
(三)业缘关系(掌握)
 
第三章 社会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含义(掌握)
 
二、文化的特性
 
(一)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掌握)
 
(二)文化的复合性(掌握)
 
(三)文化的象征性(掌握)
 
(四)文化的传递性(掌握)
 
(五)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掌握)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了解)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掌握)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了解)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理解)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一)文化特质(掌握)
 
(二)文化丛(掌握)
 
(三)文化模式(掌握)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了解)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一)文化震惊(掌握)
 
(二)边际文化(掌握)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掌握)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一)风俗(掌握)
 
(二)道德(掌握)
 
(三)法律(掌握)
 
(四)价值观念(掌握)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掌握)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掌握)
 
第二编 微观社会学分析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一)文化角度(了解)
 
(二)人格化发展的角度(了解)
 
(三)社会结构的角度(了解)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理解)
 
(二)预期社会化(理解)
 
(三)发展社会化(理解)
 
(四)逆向社会化(理解)
 
(五)再社会化(理解)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了解)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一)语言功能(掌握)
 
(二)思维功能(掌握)
 
(三)学习功能(掌握)
 
(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掌握)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一)家庭(掌握)
 
(二)学校(掌握)
 
(三)同龄群体(掌握)
 
(四)工作单位 (掌握)
 
(五)大众传播媒介(掌握)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1.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掌握)
 
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掌握)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掌握)
 
4.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理解)(二) 生命历程理论(理解)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一)儿童期(理解)
 
(二)青春期(理解)
 
(三)成年期(理解)
 
(四)老年期(理解)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理解)
 
(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理解)
 
(三)代差(掌握)
 
第五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了解)
 
二、社会角色概念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掌握)
 
(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掌握)
 
(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掌握)
 
(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掌握)
 
三、角色集(理解)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掌握)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理解)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理解)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理解)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了解)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一)布景与道具(理解)
 
(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理解)
 
(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理解)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一)对角色的期望(了解)
 
(二)对角色的领悟(了解)
 
(三)对角色的实践(了解)
 
四、角色距离(理解)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理解)
 
二、角色不清(理解)
 
三、角色中断(理解)
 
四、角色失败(理解)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一)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掌握)
 
(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掌握)
 
(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掌握)
 
(四)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掌握)
 
(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掌握)
 
(六)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掌握)
 
(七)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掌握)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掌握)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掌握)
 
3.意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掌握)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掌握)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掌握)
 
(二)角色理论(了解)
 
(三)参照群体理论(了解)
 
(四)戏剧理论(了解)
 
(五)社会交换论
 
1.成功命题(掌握)
 
2.刺激命题(掌握)
 
3.价值命题(掌握)
 
4.剥夺——满足命题(掌握)
 
5.侵犯——赞同命题(掌握)
 
(六)本土方法论(了解)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了解)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了解)
 
(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了解)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了解)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了解)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了解)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一)向度(掌握)
 
(二)深度(掌握)
 
(三)广度(掌握)
 
(四)频度(掌握)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合作(掌握)
 
(二)竞争(掌握)
 
(三)冲突(掌握)
 
(四)强制(掌握)
 
(五)顺从与顺应(掌握)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掌握)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一)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生活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和情感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等等(理解)
 
(二)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
 
三、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掌握)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掌握)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掌握)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了解)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掌握)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理解)
 
二、群体规范(理解)
 
三、群体内部关系(理解)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理解)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了解)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一)成员有限(掌握)
 
(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掌握)
 
(三)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掌握)
 
(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掌握)
 
(五)成员难以替代(掌握)
 
(六)群体整合程度高(掌握)
 
(七)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掌握)
 
三、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一)社会活动空间接近(掌握)
 
(二)接触时间长(掌握)
 
(三)相互交往较自由,不受过多拘束(掌握)
 
(四)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掌握)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一)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掌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掌握)
 
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掌握)
 
(二)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掌握)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掌握)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理解)
 
第八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一、定义(掌握)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了解)
 
(二)家庭关系(了解)
 
(三)家庭功能(了解)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了解)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理解)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1.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理解)
 
2.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于建立(理解)
 
3.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理解)
 
4.婚姻质量(理解)
 
5.离婚率(理解)
 
第二节 性社会学
 
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了解)
 
二、性存在的概念(了解)
 
三、性的社会因素
 
(一)性的生命周期(了解)
 
(二)性的性别规定(了解)
 
(三)性的阶层规定(了解)
 
(四)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了解)
 
(五)涉性的人际交往(了解)
 
(六)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了解)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一)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了解)
 
(二)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了解)
 
(三)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了解)
 
(四)性教育(了解)
 
第三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一、概念的来历(了解)
 
二、概念的具体化(了解)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了解)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了解)
 
第三编 宏观社会学分析
 
第九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掌握)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掌握)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掌握)
 
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掌握)
 
(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 规范(掌握)
 
2. 地位(掌握)
 
3. 角色(掌握)
 
4. 权威(掌握)
 
二、组织的研究变项(了解)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了解)
 
2.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分类(了解)
 
3.按照组织谋求人们顺从的方式分类:(了解)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分类(了解)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以产业为标准(了解)
 
2.以机构编制为标准(了解)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了解)
 
(二)组织目标的分类
 
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了解)
 
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了解)
 
3.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了解)
 
4.显目标和隐目标(理解)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一)制定原则
 
1.互惠原则(理解)
 
2.评估原则(理解)
 
3.选择原则(理解)
 
(二)组织目标的实施(了解)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一)文化环境对目标的影响(理解)
 
(二)组织内部不同目标层次的相互影响(理解)
 
(三)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理解)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
 
(一)有效性(了解)
 
(二)效率(了解)
 
(三)人道主义或人文关怀(了解)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理解)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一)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掌握)
 
2.有效管理跨度原则(掌握)
 
3.分工协作原则(掌握)
 
4.统一指挥原则(掌握)
 
5.责权对等原则(掌握)
 
6.精简与效率原则(掌握)
 
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掌握)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 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理解)
 
2. 矩阵式组织结构(理解)
 
3.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理解)(三)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掌握)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了解)
 
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掌握)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一)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了解)
 
(二)转型时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掌握)
 
(三)转型期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理解)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理解)
 
二、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组织管理理论(了解)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了解)
 
(三)现代管理理论
 
1.组织系统理论(了解)
 
2.组织权变理论(了解)
 
3.组织经济理论(了解)
 
三、组织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了解)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1. 科层制的含义(掌握)
 
2. 科层制运行的环境条件(了解)(三)官僚主义问题(了解)
 
第十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掌握)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一)社会价值观(掌握)
 
(二)社会规范体系(掌握)
 
(三)权威与地位结构(掌握)
 
(四)社会机构与设施(掌握)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一)可重复性(掌握)
 
(二)集体性约束(掌握)
 
(三)自我维护特性(掌握)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
 
(一)本原的社会设置与派生的社会设置(了解)
 
(二)自然形成和有计划建立的社会设置(了解)
 
(三)非正式社会设置和正式的社会设置(了解)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了解)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一)从社会设置的功能耦合网的角度考察(了解)
 
(二)从设置潜功能的角度考察(了解)
 
(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设置的功能性质问题(了解)
 
三、社会制度的功能变迁与制度创新(了解)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掌握)
 
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
 
(一)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理解)
 
(二)这种失调情况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理解)
 
(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理解)
 
(四)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理解)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一)普遍性与变异性(掌握)
 
(二)复合性与周期性(掌握)
 
(三)破坏性与集群性(掌握)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一)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了解)
 
(二)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了解)
 
第三节 当代主要社会问题
 
一、人口问题(了解)
 
二、环境问题(了解)
 
三、贫困问题(了解)
 
四、犯罪问题(了解)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掌握)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掌握)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掌握)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掌握)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理解)
 
2.硬控制与软控制(理解)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理解)
 
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理解)
 
5.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理解)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掌握)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掌握)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掌握)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了解)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一)组织控制手段
 
1.组织指令(理解)
 
2.组织规章(理解)
 
(二)制度控制手段
 
1.政权(理解)
 
2.法律(理解)
 
(三)文化控制手段
 
1.伦理道德(掌握)
 
2.风俗习惯(掌握)
 
3.信仰信念(掌握)
 
4.社会舆论(掌握)
 
二、社会控制过程
 
(一)决策环节(理解)
 
(二)实施环节(理解)
 
(三)监控环节(理解)
 
(四)反馈环节(理解)
 
三、社会控制的度
 
(一)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掌握)
 
2.控制刚度(掌握)
 
3.控制网络的致密度(掌握)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 历史的角度(了解)
 
2. 社会稳定的角度(了解)
 
3. 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了解)(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了解)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掌握)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1.违法行为(了解)
 
2.违警行为(了解)
 
3.违规行为(了解)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学解释(理解)
 
(二)心理学解释(理解)
 
(三)社会学解释
 
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理解)
 
2.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了解)
 
3.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了解)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了解)
 
第十三章 社会政策
 
第一节 社会政策概述
 
一、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掌握)
 
二、社会政策的分类
 
(一)依范围划分(了解)
 
(二)依对象划分(了解)
 
(三)依层次划分(了解)
 
三、社会政策的性质
 
(一)权威性(理解)
 
(二)价值性(理解)
 
(三)政治性(理解)
 
(四)原则性(理解)
 
(五)强制性(理解)
 
(六)时代性(理解)
 
(七)可行性(理解)
 
(八)具体性(理解)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制定
 
一、确认政策问题(理解)
 
二、建立政策议程(理解)
 
三、制定政策方案(理解)
 
四、政策方案选优(理解)
 
五、政策合法化(理解)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执行
 
一、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
 
(一)意义
 
1.社会政策执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环节(了解)
 
2.社会政策执行将决定政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与范围(了解)

3.社会政策执行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是制定后续政策的重要依据(了解)
 
(二)特点
 
1.连续性(掌握)
 
2.整合性(掌握)
 
3.灵活性(掌握)
 
二、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一)四因素论(了解)
 
(二)六因素论(了解)
 
(三)循环理论(了解)
 
(四)中国特色论(了解)
 
三、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一)政策本身(掌握)
 
(二)政策资源(掌握)
 
(三)目标群体(掌握)
 
(四)执行策略(掌握)
 
(五)执行机构(掌握)
 
(六)沟通与协调(掌握)
 
(七)环境(掌握)
 
(八)监督(掌握)
 
第四节 社会政策的终结
 
一、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一)社会政策可以完全(基本)解决社会问题,使原有的问题消弭于无形,这当然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政策目标,虽属于理想状态,但并非没有可能(掌握)
 
(二)社会政策可以减轻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掌握)
 
(三)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并未产生实际效果,或只不过是问题改变了存在的方式(掌握)
 
(四)社会政策实施后,反而使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加剧,或引起了新的社会问题(掌握)
 
(五)社会政策预防了社会问题的发生(掌握)
 
二、社会政策评估
 
(一)政策效果的评估当然应以政策的预期目标作为主要依据,但不能仅限于此(了解)
 
(二)政策评估不应仅限于对政策执行者行为的评估,还应将政策环境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了解)
 
(三)在进行政策效果评估时,应做投入产出分析(了解)
 
三、社会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的内容
 
1.功能的终结(理解)
 
2.机构的终结(理解)
 
3.政策的终结(理解)
 
(二)政策终结的方式
 
1.政策替代(掌握)
 
2.政策合并(掌握)
 
3.政策分解(掌握)
 
4.政策缩减(掌握)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掌握)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了解)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了解)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一)就业保障制(了解)
 
(二)普遍保障制(了解)
 
(三)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了解)
 
(四)储蓄基金制(了解)
 
(五)雇主责任制(了解)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进了人的平等(掌握)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维护了社会公正(掌握)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保持了社会稳定(掌握)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社会发展(掌握)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一)在城市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了解)
 
(二)在农村建立了“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了解)
 
(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了解)
 
(四)创建了一套方便职工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设施(了解)
 
(五)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社会救济工作(了解)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范围过窄(理解)
 
(二)国家、企业负担过重(理解)
 
(三)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理解)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了解)
 
(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了解)
 
(三)医疗保险保险制度改革(了解)
 
(四)社会救济制度改革(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了解)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一)社会工作的功能
 
1.社会工作的恢复功能(了解)
 
2.社会工作的协调功能(了解)
 
3.社会工作的稳定功能(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
 
1.关于人的价值(了解)
 
2.关于社会的价值(了解)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了解)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或群体或社区(了解)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福利(了解)
 
(二)社会服务(了解)
 
(三)社会保险(了解)
 
(四)社会救济(了解)
 
(五)救灾工作(了解)
 
(六)社区工作(了解)
 
(七)社会工作教育(了解)
 
(八)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和咨询(了解)
 
(九)国际社会工作(了解)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会个案工作(理解)
 
(二)社会团体工作(理解)
 
(三)社区工作(理解)
 
第十五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一)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理解)
 
(二)社会地位(掌握)
 
(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具有多重性(了解)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一)社会分化及其后果(了解)
 
(二)社会分化类型(理解)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了解)
 
(一)阶级、阶层的一般含义
 
(二)社会不平等
 
(三)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阶级的涵义(理解)
 
2.阶级产生的条件(理解)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理解)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理解)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
 
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理解)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了解)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一)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理解)
 
(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了解)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一)分层的方法
 
1.主观法(理解)
 
2.声誉法(理解)
 
3.客观法(理解)
 
(二)分层标准
 
1.收入(理解)
 
2.职业(理解)
 
3.教育程度(理解)
 
4.权力(理解)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一)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理解)
 
(二)社会分层之间关系的性质(理解)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了解)
 
(二)结构弹性分析
 
1. 刚性结构(理解)
 
2. 弹性结构(理解)
 
(三)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分层地位
 
1.个人多重分层地位间关系的类型(了解)
 
2.宏观结构对地位相悖引发冲突的制约(了解)
 
3.地位相悖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影响(了解)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1. 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了解)
 
2. 城乡的分割(了解)
 
3. 城市社会的“单位化”(了解)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 分层结构(了解)
 
2. 分层特点(理解)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了解)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理解)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1.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即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了解)
 
2.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即中间阶层能否成为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主体(了解)
 
3.弱势群体问题(了解)
 
4.阶层范畴与阶级概念的关系问题(了解)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掌握)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理解)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划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理解)
 
3.根据流动原因可将代际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理解)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一)个人条件
 
1.先赋条件(掌握)
 
2.自获条件(掌握)
 
(二)社会条件
 
1.就业制度(掌握)
 
2.职业声望观(掌握)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一)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理解)
 
(二)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掌握)
 
2.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了解,以加强社会整合(掌握)
 
3.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掌握)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
 
(一)社会变迁的规模(掌握)
 
(二)社会变迁的方向(掌握)
 
(三)社会变迁的方式角度(掌握)
 
(四)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掌握)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环境与社会变迁(掌握)
 
(二)人口与社会变迁(掌握)
 
(三)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掌握)
 
(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掌握)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掌握)
 
(六)经济与社会变迁(掌握)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了解)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了解)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了解)
 
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一)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掌握)
 
(二)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掌握)
 
(三)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掌握)
 
(四)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掌握)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一)个人角色分化(掌握)
 
(二)社会组织的分化(掌握)
 
(三)社会地位的分化(掌握)
 
二、理性化(掌握)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掌握)
 
(二)科学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掌握)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掌握)
 
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一)经济不断而迅速地增长(掌握)
 
(二)经济结构的改变(掌握)
 
(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掌握)
 
(四)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掌握)
 
(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掌握)
 
五、城市化(掌握)
 
六、人的现代化(掌握)
 
七、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概念和历史(了解)
 
(二)全球化的特征(了解)
 
(三)全球化的矛盾
 
1. 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与不平衡(了解)
 
2. 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了解)
 
3. 全球化下的文明和文化(了解)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了解)
 
二、“迟发展效果”
 
(一)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理解)
 
(二)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理解)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了解)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理解)
 
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初始阶段(了解)
 
(二)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了解)
 
(三)现代化发展阶段(了解)
 
(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历史新时期(了解)
 
二、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一)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了解)
 
(二)只有改革,才能主动地、有成效的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了解)
 
(三)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自我完善(了解)
第四编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十七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了解)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理解)
 
(二)四大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理解)
 
2.实验研究(理解)
 
3.实地研究(理解)
 
4.文献研究(理解)
 
(三)具体的研究技术(理解)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了解)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理解)
 
2.研究设计(理解)
 
3.组织安排(理解)
 
(二)资料收集阶段(理解)
 
(二)资料分析阶段(理解)


上一篇:2019年河北专接本理工类采矿工程专业考试大纲 下一篇:2019年河北专接本理工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