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HOT

当前位置: 河北专接本网 > 考试大纲 > 2023年河北专接本护理学考专业考试大纲

2023年河北专接本护理学考专业考试大纲

拜小编 2023年02月28日

2023年河北专接本考试大纲 (2).jpeg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护理学/助产学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生理学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生理学考试是为招收护理学、助产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而实施的入学考试。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学习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功能,着重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生理学从两个层次上对考生进行测试,较高层次的要求为“掌握”和“理解”,较低层次的要求为“了解”。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60个、多项选择题15个,共计75个。单项选择题是五个备选答案选出唯一正确答案,多项选择题是五个备选答案选出至少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绪论


(一)知识要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2)兴奋性、阈值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刺激、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


3.人体与环境


(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稳态的生理意义。


4.人体功能的调节


(1)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2)人体功能的自动控制:负反馈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正反馈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二)考核要求


1.掌握: 兴奋性、内环境、反馈、稳态的概念及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理解: 生命活动的四个基本特征;刺激的三要素。


3.了解: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方法。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知识要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转运及其特点。


(2)易化扩散(载体和通道)转运及其特点。


(3)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及其特点。


(4)膜泡运输(出胞和入胞)转运及其特点。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2)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


(3)细胞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4)局部电位及其特点;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传导原理。


3.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管系统;肌丝滑行学说。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及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2.理解:兴奋的产生及其机制。


3.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其组成。


三、血液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2)血浆的成分及主要功能,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3)血液的 pH 值、颜色、比重和黏度。


2.血细胞


(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及其临床意义,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2)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3.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和过程。


(2)血液凝固的概念;凝血因子概念、种类和特性,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概念,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纤维蛋白溶解


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4.血量和血型


(1)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Rh 血型的分型与临床意义;血量的概念及失血对机体的影响。


(2)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2.理解:血细胞生理及生理性止血的过程;血型和输血原则。


3.了解:造血过程的调节。


四、血液循环


(一)知识要点


1.心脏生理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室内压力、容积和瓣膜活动的变化。


(2)心音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3)心泵功能的评价指标;影响心泵血功能的因素。


(4)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过程、特点、意义和影响传导的因素;心电图各波生理意义。


2.血管生理


(1)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血液黏滞度、血管口径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4)微循环的概念、血流通路及功能;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5)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递质及心肌细胞上的受体)和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上的受体;舒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理解:心脏泵血过程,心输出量的调节;微循环的组成;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3.了解:心脏的基本功能,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五、呼吸


(一)知识要点


1.肺通气


(1)肺通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形式;呼吸运动时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胸内负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2)肺通气弹性阻力的来源;顺应性的概念及其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的概念;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的概念和意义;每分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与肺通气效率的关系。


2.肺换气


(1)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2)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其意义。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二氧化碳在血中的运输形式。


4.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及其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2)二氧化碳、氢离子、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3)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肺通气动力;肺的弹性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化学反射性调节。


2.理解:气道阻力;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了解:呼吸中枢及其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六、消化和吸收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肠激素,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


2.口腔内消化


(1)唾液及其作用。


(2)咀嚼和吞咽。


3.胃内消化


(1)胃酸的作用与盐酸分泌的机制,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


(2)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及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的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4.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2)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5.大肠内消化


(1)大肠的运动形式。


(2)排便反射。


6.吸收


(1)吸收的部位。


(2)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的调节。


2.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唾液及其作用;胃、小肠的运动形式;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3.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咀嚼运动的意义,吞咽及其过程,食道的蠕动,食道胃括约肌的作用;呕吐反射;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的细菌作用;大肠运动形式;集团运动;排便反射;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知识要点


1.能量代谢


(1)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及利用。


(2)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定义。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


2.体温及其调节


(1)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机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


(2)皮肤散热的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3)体温的调节。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能量的来源,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2.理解: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人体的散热方式;体温调定点学说。


3.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八、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知识要点


1.概述: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素;肾血流量的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Na+、Cl-、水、HCO3-、K+、葡萄糖重吸收部位与机制。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K+、H+、NH3的分泌。


5.尿液浓缩与稀释: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与尿液浓缩稀释的关系,直小血管在


维持肾髓质渗透梯度中的作用。


6.尿生成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7. 尿液及其排放: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二)考核要求


  1. 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尿液生成的调节。


2.理解: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3.了解: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九、神经系统


(一)知识要点


  1. 神经元与突触


(1)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2)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特征。


(3)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受体,外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理作用。


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内脏痛的特性与牵涉痛。


(2)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休克,牵张反射)。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去大脑僵直)。


(3)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舞蹈病)]。


(4)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2)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脑的高级功能


(1)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脑电图的皮层诱发电位。


(2)觉醒和睡眠的时相。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原理和特征;突出后抑制;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和痛觉;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帕金森病和舞蹈病;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受体作用;神经中枢的感觉功能;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3.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脑的高级功能。


十、感觉器官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感受器的定义与分类。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视觉器官


(1)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折光成像与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2)眼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功能,视网膜和光化学反应,与视觉有关(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敏度)。


3.听觉器官


(1)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2)人耳的听阈、听域和声音强度的表示方法,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咽鼓管功能,声音的骨传导。


(3)耳蜗的感觉功能:耳蜗的结构,基底膜的振动和柯蒂氏器的换能作用,行波学说,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动作电位。


4.前庭器官


(1)前庭器官的功能。


(2)眼震颤的概念。


5.嗅觉和味觉


(1)嗅觉器官。


(2)味觉器官。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异常。


2.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眼的感光功能;视力。


3.了解:视野;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器官的功能;前庭器官的功能。


十一、内分泌系统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激素信息传递方式。


(2)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作用的机制。


2.下丘脑与垂体


(1)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2)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机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来源、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3.甲状腺


(1)甲状腺激素合成、释放、运输与代谢。


(2)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3)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4.肾上腺


(1)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2)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种类及其作用。


5.胰岛


(1)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2)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6.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 D3和降钙素


(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维生素 D3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3)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腺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分泌调节。


2.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3.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


十二、生殖


(一)知识要点


1.男性生殖 睾丸(生精作用、内分泌)的功能及其调节。


2.女性生殖


(1)卵巢(生卵及其内分泌)的功能。


(2)月经周期及其调节;妊娠(受精,着床,分娩与授乳)。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及月经周期的概念。


2.理解:睾丸的生精过程;卵巢生卵和排卵过程;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胎盘分泌的激素;妊娠的维持。


3.了解:睾丸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受精,着床,分娩与授乳。



第二部分:人体解剖学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基本功能的形态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培养自学、观察、综合判断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说明以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


本考试说明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三级。掌握、熟悉的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了解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考试说明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考试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分值合计为 30 分,多项选择题分值合计 30 分,名词解释题目分值合计为 40 分,简答题分值合计为 50 分。 Ⅱ. 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绪论


1.知识范围


(1)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2)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


2.考核要求


(1)熟悉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


一、运动系统


(一) 骨学


1.知识范围


(1)概述: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及功能。


(2)躯干骨:椎骨、肋、胸骨。


(3)颅骨:脑颅骨、面颅骨。


(4)上肢骨: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


(5)下肢骨:下肢带骨、自由下肢骨。


2.考核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及功能。


(2)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


(3)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辨认各部椎骨及特殊椎骨。


(4)掌握胸骨、肋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5)掌握颅的组成。


(6)掌握脑颅诸骨和面颅诸骨的位置。


(7)熟悉颅底内面观的形态、结构及主要孔、裂。


(8)了解眶、骨性 鼻腔的构成,熟悉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9)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10)掌握上肢骨的组成。


(11)掌握上肢带骨及自由上肢骨各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12)掌握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各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二)骨连接


1.知识范围


(1)概述: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功能意义及结构。


(2)躯干骨连结:椎骨连结、肋的连结、脊柱、胸廓。


(3)颅骨连结。


(4)四肢骨连结:上肢骨连结、下肢骨连结。


2.考核要求


(1)熟悉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及功能意义。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和运动形式。


(2)掌握胸廓的组成;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及胸骨角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3)掌握椎骨间的连结和椎间盘的结构。


(4)熟悉脊柱的位置、组成和分部。


(5)了解脊柱的正常弯曲、各面观及其运动。


(6)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7)掌握肩、肘关节,熟悉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8)熟悉腕骨的排列位置和名称。


(9)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及女性骨盆的特点及意义。


(10)掌握髋关节、膝关节,熟悉踝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三)肌学


1.知识范围


(1)概述:骨骼肌的构造、形态、起止点及辅助装置。


(2)头肌:面肌、咀嚼肌。


(3)躯干肌:颈肌、背肌、胸肌、膈、腹肌。


(4)上肢肌:肩肌、臂肌、前臂肌。


(5)下肢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


2.考核要求


(1)掌握肌的辅助装置。


(2)了解肌的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及肌的排布规律。


(3)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4)了解颈肌的分群、分层、名称。


(5)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6)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和斜角肌间隙。


(7)掌握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


(8)掌握膈的形态,包括裂孔的位置和通过物及膈的作用。


(9)掌握腹肌的分群、形态、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


(10)掌握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


(11)掌握腹股沟管的结构、位置和临床意义。


(12)掌握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


(13)熟悉臂肌的分群、名称和作用。


(14)熟悉前臂肌的分群、层次,了解名称及作用。


(15)掌握臀大肌,熟悉髂腰肌的位置和作用。


(16)熟悉大腿肌的分群、名称、排列概况和作用。


(17)了解小腿各肌群的组成和作用。


二、消化系统


1.知识范围


(1)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考核要求


(1)口腔。


了解口腔的境界及分部。


了解腭的形态结构。


掌握咽峡的构成。


掌握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


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掌握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和导管的开口部位。


(2)咽。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


掌握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咽壁的构造。


(3)食管。


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及狭窄部位(包括距中切牙的距离)。


了解食管的构造特点。


(4)胃。


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了解胃壁的构造。


(5)小肠。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及其形态特征。


掌握空肠、回肠的位置及其形态区别。


了解肠壁的构造特点。


(6)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结构特点。


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7)肝。


掌握肝的形态(分叶、肝门)、位置(成人、小儿)。


了解体表投影。


(8)胆囊和肝外胆道系统。


27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及胆汁的排出途径。


(9)胰。


掌握胰的形态与位置。


了解胰的功能。


三、呼吸系统


1.知识范围


呼吸系统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肺的形态、位置及分叶。


2.考核要求


(1)鼻。


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2)咽(见消化系统)。


(3)喉。


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


掌握喉的软骨、连结。


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及分部。



(4)气管。

掌握气管的位置、结构特点及气管杈结构。


(5)支气管。


掌握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差别及其临床意义。


(6)肺。


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了解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7)胸膜。


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掌握胸膜壁层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特别是肋膈隐窝)的位置。


熟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8)纵隔。

28

熟悉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划分。


了解其各部的主要器官。


四、泌尿系统


1.知识范围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2.考核要求


(1)肾。


掌握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熟悉肾的被膜和肾的固定装置。


了解肾段的概念和肾的体表投影。


(2)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位置和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掌握输尿管狭窄的位置及意义。


(3)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


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


(4)尿道。


熟悉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五、生殖系统


1.知识范围


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考核要求


男性生殖器: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了解其功能。


(1)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


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


掌握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


掌握精索的组成及位置。


熟悉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


熟悉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


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了解前列腺的分叶。


熟悉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2)外生殖器。


了解阴囊的形态、构造。


掌握阴茎分部及构成。


熟悉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女性生殖器:掌握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了解其功能。


(1)内生殖器。


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熟悉子宫壁的构造。


掌握阴道的形态、位置以及阴道穹的组成与毗邻。


(2)外生殖器。


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熟悉前庭大腺的位置和开口。


掌握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


【附】乳房:


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


了解其位置。


(3)会阴。


了解会阴的界限和分区。


熟悉狭义会阴的概念。


腹膜: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熟悉腹膜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腹膜与器官的关系)。


掌握大网膜的位置,掌握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


熟悉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


熟悉韧带的构成,熟悉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掌握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意义。


六、内分泌系统


1.知识范围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2.考核要求


掌握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位置。


七、脉管系统


1.知识范围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的组成及特点。


2.考核要求


心血管系统: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


(2)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3)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的概念。


(4)了解血管吻合、侧支循环的概念。


(5)掌握头、颈、四肢的动脉博动点及常用止血点(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桡、股和足背动脉)。


(一)心。


(1)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的各腔形态结构及开口、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


(2)熟悉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


(3)熟悉心壁的构造(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结缔组织支架)。


(4)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位置和功能。


(5)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重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及三大主干(前室间支、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分布区域。


(6)熟悉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部位。


(7)掌握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部位。


(8)了解心的体表投影。掌握心包的分层及心包腔的构成。


(二)动脉。


(1)了解动脉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


(2)掌握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的行径。


(3)掌握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来源。


体循环的动脉: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分部。


1.升主动脉:掌握升主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支(左、右冠状动脉–––详见心脏)。


2.主动脉弓:掌握主动脉弓的形态,位置、感受器和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1)颈总动脉。


掌握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径。


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及功能概况。


掌握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


熟悉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径。

(2)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


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主要分支、起止、行径和分布。


熟悉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及位置。


(3)胸主动脉。


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


掌握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规律。


(4)腹主动脉。


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分支。


了解膈下动脉、腰动脉的分布。


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主要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了解肠动脉的配布特点。


掌握肾动脉、肾上腺的动脉、睾丸动脉(卵巢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5)髂总动脉。


掌握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


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和分布,并了解它与输尿管的关系。


了解髂内动脉分支的分布情况。


(6)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


熟悉股深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熟悉腹壁下动脉、腓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径,足底弓的组成。


(三)静脉


(1)掌握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


(2)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


1.肺循环的静脉: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2.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


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径。


掌握头臂静脉的组成和行径。


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


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掌握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以及颈外静脉的行径。


了解上肢其它深静脉。


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掌握奇静脉的起止、行径。


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


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


(2)下腔静脉系。


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与行径。


掌握肾静脉和睾丸(或卵巢)静脉的行径及其特点。


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


掌握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和注入部位。了解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掌握其主要收集范围。


掌握肝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和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及其侧支循环。


(四)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和功能。


(2)了解淋巴的产生、回流及其与心血管系的关系。


1.淋巴管道与淋巴结。


掌握四级淋巴管道的构成及特点。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的范围;右淋巴导管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


熟悉全身的主要淋巴干。


了解淋巴结的形态及结构特点。


2.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局部淋巴结的概念。


(1)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下颌下、颏下、颈外侧浅、深淋巴结群的部位,各群淋巴结的收集范围与输出淋巴管去向。


掌握颈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2)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掌握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3)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胸壁和胸腔内的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


掌握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掌握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4)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掌握腰淋巴干和肠淋巴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5)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髂外淋巴结的分布与收集范围。


熟悉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分布与收集范围。


(6)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收集范围。


【附】了解乳房、子宫、肺、食管、胃、肝、直肠、肛管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脾和胸腺。


掌握脾的形态、位置。


了解脾的功能。


了解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八、感觉器


1.知识范围


感觉器的概念、视器、前庭蜗器。


2.考核要求


(1)感觉器官概述。


熟悉感觉器官的组成、种类和主要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分类、位置及其主要功能。


(2)视器。


了解视器(眼)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熟悉眼球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掌握眼球壁的分层、各层的分部、结构和功能。


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眼房、房水、房水循环途径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眼辅助装置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功能。


熟悉眼脸的形态和构造及临床意义。


掌握结膜的形态、结构和分部。


熟悉泪腺和泪道的位置、形态、构造和泪液排泄途径。


熟悉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及临床意义。


(3)前庭蜗器。


了解耳的组成和各部的主要功能。


了解外耳的组成及耳廓的结构特点。


掌握外耳道的形态特点、分部、位置和幼儿外耳道的特点。


掌握鼓膜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和临床意义。


熟悉中耳的组成。


掌握鼓室的形态、位置和交通。


了解听小骨的名称、连结、位置和作用。


了解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熟悉咽鼓管的形态特征、开口位置、作用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熟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


了解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握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和形态特点。


掌握膜迷路内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九、神经系统


1.知识范围


神经系统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


2.考核要求


(一)总论


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熟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了解神经系统在体内的功能及地位,神经系统的发生。


掌握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和网状结构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概念。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特点,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掌握脊髓灰、白质的位置及分部。掌握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的位置、功能及性质,了


解脊髓灰质细胞 Rexed 板层构筑。


掌握脊髓主要的上、下行纤维束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熟悉脊髓的功能。


2.脑干。


掌握脑的位置、分部。


掌握脑干的位置和组成,掌握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及其与脑神经的联系。


熟悉脑干的内部结构概况(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的配布规律)。


了解各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掌握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与脑神经的联系和功能。熟悉重要的非脑神经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脑桥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


熟悉各主要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和外侧丘系)、下行纤维束(锥体束)的起止、行程、在脑内各部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了解脑干的功能。


3.小脑。


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三对小脑脚及分叶。


了解小脑皮质的分层、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联系的概况。


熟悉小脑核及其主要联系。


了解小脑的功能。


4.间脑。


掌握间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掌握第三脑室的位置和沟通关系。


熟悉背侧丘脑的位置、形态和主要核团的名称及腹后核的功能。


掌握内、外膝状体的位置和功能。


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和组成。熟悉下丘脑主要核团的名称及功能,了解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


了解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5.端脑。


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分叶和各叶的主要沟回。了解边缘叶、边缘系统、嗅脑和海马结构的组成、位置和功能。


了解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概况,皮质结构概况及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概念。


掌握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的位置及功能。


掌握基底核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和各核的位置及纹状体的功能。


了解髓质的位置、纤维的组成概况。


熟悉胼胝体纤维的组成概况。


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主要纤维束的位置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掌握侧脑室的形态和分部。


6.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和血脑屏障。


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连通及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及内容。了解齿状韧带。


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结构。


熟悉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连通。


熟悉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


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和连通概况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掌握脑的动脉,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的概念。熟悉颈内动脉的行程及主要分支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


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功能。


了解大脑静脉的回流概况。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以及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了解血脑屏障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三)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


(1)掌握脊神经的数目、分部、纤维成份和分支概况。


(2)掌握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熟悉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


掌握膈神经的走形和分布。


(3)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熟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的走形和主要分布。


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4)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的节段性分布。


(5)掌握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走形和主要分布情况。


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6)掌握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坐骨神经的走形和主要分支,了解其常见变异。


掌握胫神经的走形、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


掌握腓总神经的走形、位置;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


了解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2.脑神经。


(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和进出颅的部位、性质和分布概况。


(2)掌握嗅神经的性质和功能。


了解嗅神经的起始、行程。


(3)掌握视神经的性质和功能。


熟悉视神经的行程。


(4)掌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纤维成份、行程、支配眼球外肌的情况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与功能。


熟悉睫状神经节的位置、性质。


了解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5)了解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三叉神经节的位置。


熟悉三大主干在头面部的感觉分布范围。


了解各干的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了解三叉神经损伤或受刺激后的主要表现。


(6)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份、行程、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况。


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了解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


(7)熟悉前庭蜗神经的性质、组成、各部的行程和功能。


(8)熟悉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的分布概况。


熟悉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9)熟悉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程及各纤维成份的分布概况。


熟悉喉上神经的位置和分布,喉返神经的行程、分布范围。


熟悉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部的分支、分布。


(10)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径及分布概况。


了解副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1)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3.内脏神经。


(1)掌握内脏运动神经的特点。


(2)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


掌握主要椎前节的名称、位置。


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去向。


熟悉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的概念。


掌握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分布规律。


熟悉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的组成。


(3)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掌握副交感神经节的分布规律。


熟悉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位置、性质。


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功能。


熟悉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


熟悉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4)掌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5)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6)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四)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深感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丘系交叉水平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2)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束向小脑的投射。


(3)掌握躯干、四肢浅感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4)熟悉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要求内容同躯干四肢)。


(5)掌握视觉传导路的组成、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及在内囊的位置和皮质投射区。


(6)掌握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熟悉视觉传导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


熟悉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及反射径路在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


(7)熟悉听觉的传导通路。


(8)了解平衡觉和嗅觉的传导通路。


(9)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10)掌握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


(11)熟悉核上瘫与核下瘫不同表现的形态学基础,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12)熟悉锥体外系的概念,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话题:

2023   考试说明  

2023年河北专接本考试大纲 (2).jpeg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护理学/助产学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生理学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生理学考试是为招收护理学、助产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而实施的入学考试。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学习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功能,着重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生理学从两个层次上对考生进行测试,较高层次的要求为“掌握”和“理解”,较低层次的要求为“了解”。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60个、多项选择题15个,共计75个。单项选择题是五个备选答案选出唯一正确答案,多项选择题是五个备选答案选出至少两个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绪论


(一)知识要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


(2)兴奋性、阈值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刺激、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


3.人体与环境


(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稳态的生理意义。


4.人体功能的调节


(1)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2)人体功能的自动控制:负反馈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正反馈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二)考核要求


1.掌握: 兴奋性、内环境、反馈、稳态的概念及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理解: 生命活动的四个基本特征;刺激的三要素。


3.了解: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方法。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知识要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转运及其特点。


(2)易化扩散(载体和通道)转运及其特点。


(3)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及其特点。


(4)膜泡运输(出胞和入胞)转运及其特点。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2)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


(3)细胞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4)局部电位及其特点;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传导原理。


3.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2)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管系统;肌丝滑行学说。


(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4)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及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2.理解:兴奋的产生及其机制。


3.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其组成。


三、血液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比容的概念。


(2)血浆的成分及主要功能,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3)血液的 pH 值、颜色、比重和黏度。


2.血细胞


(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及其临床意义,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2)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3.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和过程。


(2)血液凝固的概念;凝血因子概念、种类和特性,血液凝固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概念,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纤维蛋白溶解


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4.血量和血型


(1)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Rh 血型的分型与临床意义;血量的概念及失血对机体的影响。


(2)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2.理解:血细胞生理及生理性止血的过程;血型和输血原则。


3.了解:造血过程的调节。


四、血液循环


(一)知识要点


1.心脏生理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室内压力、容积和瓣膜活动的变化。


(2)心音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3)心泵功能的评价指标;影响心泵血功能的因素。


(4)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过程、特点、意义和影响传导的因素;心电图各波生理意义。


2.血管生理


(1)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血液黏滞度、血管口径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4)微循环的概念、血流通路及功能;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5)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递质及心肌细胞上的受体)和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上的受体;舒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2)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考核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理解:心脏泵血过程,心输出量的调节;微循环的组成;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3.了解:心脏的基本功能,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五、呼吸


(一)知识要点


1.肺通气


(1)肺通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形式;呼吸运动时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胸内负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2)肺通气弹性阻力的来源;顺应性的概念及其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的概念;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的概念和意义;每分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与肺通气效率的关系。


2.肺换气


(1)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2)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其意义。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二氧化碳在血中的运输形式。


4.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及其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2)二氧化碳、氢离子、缺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3)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肺通气动力;肺的弹性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化学反射性调节。


2.理解:气道阻力;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了解:呼吸中枢及其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六、消化和吸收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肠激素,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


2.口腔内消化


(1)唾液及其作用。


(2)咀嚼和吞咽。


3.胃内消化


(1)胃酸的作用与盐酸分泌的机制,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


(2)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及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的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4.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


(2)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3)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5.大肠内消化


(1)大肠的运动形式。


(2)排便反射。


6.吸收


(1)吸收的部位。


(2)几种主要物质的吸收。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的调节。


2.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唾液及其作用;胃、小肠的运动形式;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3.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咀嚼运动的意义,吞咽及其过程,食道的蠕动,食道胃括约肌的作用;呕吐反射;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的细菌作用;大肠运动形式;集团运动;排便反射;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知识要点


1.能量代谢


(1)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及利用。


(2)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定义。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


2.体温及其调节


(1)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机体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


(2)皮肤散热的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3)体温的调节。


(二)考核要求


1.掌握:能量的来源,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2.理解: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人体的散热方式;体温调定点学说。


3.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八、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知识要点


1.概述: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素;肾血流量的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概念。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Na+、Cl-、水、HCO3-、K+、葡萄糖重吸收部位与机制。


4.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K+、H+、NH3的分泌。


5.尿液浓缩与稀释: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与尿液浓缩稀释的关系,直小血管在


维持肾髓质渗透梯度中的作用。


6.尿生成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7. 尿液及其排放: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二)考核要求


  1. 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尿液生成的调节。


2.理解: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3.了解: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九、神经系统


(一)知识要点


  1. 神经元与突触


(1)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2)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特征。


(3)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受体,外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理作用。


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内脏痛的特性与牵涉痛。


(2)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休克,牵张反射)。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去大脑僵直)。


(3)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舞蹈病)]。


(4)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2)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6.脑的高级功能


(1)脑电图的波形,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脑电图的皮层诱发电位。


(2)觉醒和睡眠的时相。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原理和特征;突出后抑制;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和痛觉;脊休克,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帕金森病和舞蹈病;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受体作用;神经中枢的感觉功能;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3.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脑的高级功能。


十、感觉器官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感受器的定义与分类。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视觉器官


(1)眼的折光功能:眼的折光成像与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2)眼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功能,视网膜和光化学反应,与视觉有关(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敏度)。


3.听觉器官


(1)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2)人耳的听阈、听域和声音强度的表示方法,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咽鼓管功能,声音的骨传导。


(3)耳蜗的感觉功能:耳蜗的结构,基底膜的振动和柯蒂氏器的换能作用,行波学说,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动作电位。


4.前庭器官


(1)前庭器官的功能。


(2)眼震颤的概念。


5.嗅觉和味觉


(1)嗅觉器官。


(2)味觉器官。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异常。


2.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眼的感光功能;视力。


3.了解:视野;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器官的功能;前庭器官的功能。


十一、内分泌系统


(一)知识要点


1.概述


(1)激素信息传递方式。


(2)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作用的机制。


2.下丘脑与垂体


(1)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腺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


(2)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机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来源、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3.甲状腺


(1)甲状腺激素合成、释放、运输与代谢。


(2)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3)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4.肾上腺


(1)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2)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种类及其作用。


5.胰岛


(1)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2)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6.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 D3和降钙素


(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维生素 D3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3)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二)考核要求


1.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腺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分泌调节。


2.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3.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


十二、生殖


(一)知识要点


1.男性生殖 睾丸(生精作用、内分泌)的功能及其调节。


2.女性生殖


(1)卵巢(生卵及其内分泌)的功能。


(2)月经周期及其调节;妊娠(受精,着床,分娩与授乳)。


(二)考核要求


1.掌握: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及月经周期的概念。


2.理解:睾丸的生精过程;卵巢生卵和排卵过程;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胎盘分泌的激素;妊娠的维持。


3.了解:睾丸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受精,着床,分娩与授乳。



第二部分:人体解剖学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基本功能的形态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培养自学、观察、综合判断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考试说明以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研究和阐述人体的形态结构。


本考试说明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三级。掌握、熟悉的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了解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考试说明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考试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分值合计为 30 分,多项选择题分值合计 30 分,名词解释题目分值合计为 40 分,简答题分值合计为 50 分。 Ⅱ. 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绪论


1.知识范围


(1)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2)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


2.考核要求


(1)熟悉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


一、运动系统


(一) 骨学


1.知识范围


(1)概述: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及功能。


(2)躯干骨:椎骨、肋、胸骨。


(3)颅骨:脑颅骨、面颅骨。


(4)上肢骨: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


(5)下肢骨:下肢带骨、自由下肢骨。


2.考核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及功能。


(2)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


(3)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辨认各部椎骨及特殊椎骨。


(4)掌握胸骨、肋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5)掌握颅的组成。


(6)掌握脑颅诸骨和面颅诸骨的位置。


(7)熟悉颅底内面观的形态、结构及主要孔、裂。


(8)了解眶、骨性 鼻腔的构成,熟悉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9)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10)掌握上肢骨的组成。


(11)掌握上肢带骨及自由上肢骨各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12)掌握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各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二)骨连接


1.知识范围


(1)概述: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功能意义及结构。


(2)躯干骨连结:椎骨连结、肋的连结、脊柱、胸廓。


(3)颅骨连结。


(4)四肢骨连结:上肢骨连结、下肢骨连结。


2.考核要求


(1)熟悉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及功能意义。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和运动形式。


(2)掌握胸廓的组成;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及胸骨角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3)掌握椎骨间的连结和椎间盘的结构。


(4)熟悉脊柱的位置、组成和分部。


(5)了解脊柱的正常弯曲、各面观及其运动。


(6)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7)掌握肩、肘关节,熟悉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8)熟悉腕骨的排列位置和名称。


(9)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及女性骨盆的特点及意义。


(10)掌握髋关节、膝关节,熟悉踝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三)肌学


1.知识范围


(1)概述:骨骼肌的构造、形态、起止点及辅助装置。


(2)头肌:面肌、咀嚼肌。


(3)躯干肌:颈肌、背肌、胸肌、膈、腹肌。


(4)上肢肌:肩肌、臂肌、前臂肌。


(5)下肢肌:髋肌、大腿肌、小腿肌。


2.考核要求


(1)掌握肌的辅助装置。


(2)了解肌的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及肌的排布规律。


(3)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4)了解颈肌的分群、分层、名称。


(5)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6)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和斜角肌间隙。


(7)掌握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


(8)掌握膈的形态,包括裂孔的位置和通过物及膈的作用。


(9)掌握腹肌的分群、形态、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


(10)掌握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


(11)掌握腹股沟管的结构、位置和临床意义。


(12)掌握三角肌的位置和作用。


(13)熟悉臂肌的分群、名称和作用。


(14)熟悉前臂肌的分群、层次,了解名称及作用。


(15)掌握臀大肌,熟悉髂腰肌的位置和作用。


(16)熟悉大腿肌的分群、名称、排列概况和作用。


(17)了解小腿各肌群的组成和作用。


二、消化系统


1.知识范围


(1)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考核要求


(1)口腔。


了解口腔的境界及分部。


了解腭的形态结构。


掌握咽峡的构成。


掌握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


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掌握颏舌肌的起止和作用。


掌握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和导管的开口部位。


(2)咽。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通路。


掌握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咽壁的构造。


(3)食管。


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及狭窄部位(包括距中切牙的距离)。


了解食管的构造特点。


(4)胃。


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了解胃壁的构造。


(5)小肠。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及其形态特征。


掌握空肠、回肠的位置及其形态区别。


了解肠壁的构造特点。


(6)大肠。


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结构特点。


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7)肝。


掌握肝的形态(分叶、肝门)、位置(成人、小儿)。


了解体表投影。


(8)胆囊和肝外胆道系统。


27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及胆汁的排出途径。


(9)胰。


掌握胰的形态与位置。


了解胰的功能。


三、呼吸系统


1.知识范围


呼吸系统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肺的形态、位置及分叶。


2.考核要求


(1)鼻。


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


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掌握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2)咽(见消化系统)。


(3)喉。


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


掌握喉的软骨、连结。


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及分部。



(4)气管。

掌握气管的位置、结构特点及气管杈结构。


(5)支气管。


掌握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差别及其临床意义。


(6)肺。


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了解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7)胸膜。


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掌握胸膜壁层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特别是肋膈隐窝)的位置。


熟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8)纵隔。

28

熟悉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划分。


了解其各部的主要器官。


四、泌尿系统


1.知识范围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2.考核要求


(1)肾。


掌握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熟悉肾的被膜和肾的固定装置。


了解肾段的概念和肾的体表投影。


(2)输尿管。


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位置和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掌握输尿管狭窄的位置及意义。


(3)膀胱。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


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


(4)尿道。


熟悉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五、生殖系统


1.知识范围


生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考核要求


男性生殖器: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了解其功能。


(1)内生殖器。


掌握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


了解睾丸和附睾的结构。


掌握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


掌握精索的组成及位置。


熟悉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


熟悉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


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了解前列腺的分叶。


熟悉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2)外生殖器。


了解阴囊的形态、构造。


掌握阴茎分部及构成。


熟悉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女性生殖器:掌握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了解其功能。


(1)内生殖器。


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


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熟悉子宫壁的构造。


掌握阴道的形态、位置以及阴道穹的组成与毗邻。


(2)外生殖器。


了解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熟悉前庭大腺的位置和开口。


掌握阴道前庭内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


【附】乳房:


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


了解其位置。


(3)会阴。


了解会阴的界限和分区。


熟悉狭义会阴的概念。


腹膜:


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熟悉腹膜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腹膜与器官的关系)。


掌握大网膜的位置,掌握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


熟悉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


熟悉韧带的构成,熟悉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掌握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意义。


六、内分泌系统


1.知识范围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2.考核要求


掌握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位置。


七、脉管系统


1.知识范围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的组成及特点。


2.考核要求


心血管系统: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


(2)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3)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的概念。


(4)了解血管吻合、侧支循环的概念。


(5)掌握头、颈、四肢的动脉博动点及常用止血点(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桡、股和足背动脉)。


(一)心。


(1)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的各腔形态结构及开口、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


(2)熟悉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


(3)熟悉心壁的构造(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结缔组织支架)。


(4)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位置和功能。


(5)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重要分支(前室间支、旋支、后室间支、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及三大主干(前室间支、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分布区域。


(6)熟悉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部位。


(7)掌握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部位。


(8)了解心的体表投影。掌握心包的分层及心包腔的构成。


(二)动脉。


(1)了解动脉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


(2)掌握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的行径。


(3)掌握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来源。


体循环的动脉: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分部。


1.升主动脉:掌握升主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支(左、右冠状动脉–––详见心脏)。


2.主动脉弓:掌握主动脉弓的形态,位置、感受器和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1)颈总动脉。


掌握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径。


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及功能概况。


掌握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


熟悉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径。

(2)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动脉。


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主要分支、起止、行径和分布。


熟悉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及位置。


(3)胸主动脉。


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


掌握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规律。


(4)腹主动脉。


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分支。


了解膈下动脉、腰动脉的分布。


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它们主要分支的行径和分布。


了解肠动脉的配布特点。


掌握肾动脉、肾上腺的动脉、睾丸动脉(卵巢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5)髂总动脉。


掌握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


掌握子宫动脉的行径和分布,并了解它与输尿管的关系。


了解髂内动脉分支的分布情况。


(6)髂外动脉和下肢的动脉。


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布。


熟悉股深动脉的行径和分布。


熟悉腹壁下动脉、腓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径,足底弓的组成。


(三)静脉


(1)掌握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


(2)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


1.肺循环的静脉: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2.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


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径。


掌握头臂静脉的组成和行径。


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


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掌握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以及颈外静脉的行径。


了解上肢其它深静脉。


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掌握奇静脉的起止、行径。


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


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


(2)下腔静脉系。


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与行径。


掌握肾静脉和睾丸(或卵巢)静脉的行径及其特点。


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


掌握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和注入部位。了解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掌握其主要收集范围。


掌握肝门静脉系的结构特点和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及其侧支循环。


(四)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的组成和功能。


(2)了解淋巴的产生、回流及其与心血管系的关系。


1.淋巴管道与淋巴结。


掌握四级淋巴管道的构成及特点。


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的范围;右淋巴导管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


熟悉全身的主要淋巴干。


了解淋巴结的形态及结构特点。


2.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局部淋巴结的概念。


(1)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下颌下、颏下、颈外侧浅、深淋巴结群的部位,各群淋巴结的收集范围与输出淋巴管去向。


掌握颈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2)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掌握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3)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胸壁和胸腔内的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


掌握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掌握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4)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掌握腰淋巴干和肠淋巴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


(5)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了解髂外淋巴结的分布与收集范围。


熟悉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分布与收集范围。


(6)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收集范围。


【附】了解乳房、子宫、肺、食管、胃、肝、直肠、肛管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脾和胸腺。


掌握脾的形态、位置。


了解脾的功能。


了解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八、感觉器


1.知识范围


感觉器的概念、视器、前庭蜗器。


2.考核要求


(1)感觉器官概述。


熟悉感觉器官的组成、种类和主要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分类、位置及其主要功能。


(2)视器。


了解视器(眼)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熟悉眼球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掌握眼球壁的分层、各层的分部、结构和功能。


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掌握眼房、房水、房水循环途径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眼辅助装置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功能。


熟悉眼脸的形态和构造及临床意义。


掌握结膜的形态、结构和分部。


熟悉泪腺和泪道的位置、形态、构造和泪液排泄途径。


熟悉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及临床意义。


(3)前庭蜗器。


了解耳的组成和各部的主要功能。


了解外耳的组成及耳廓的结构特点。


掌握外耳道的形态特点、分部、位置和幼儿外耳道的特点。


掌握鼓膜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和临床意义。


熟悉中耳的组成。


掌握鼓室的形态、位置和交通。


了解听小骨的名称、连结、位置和作用。


了解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熟悉咽鼓管的形态特征、开口位置、作用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熟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


了解内耳的位置和分部。


握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和形态特点。


掌握膜迷路内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九、神经系统


1.知识范围


神经系统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


2.考核要求


(一)总论


掌握神经系统的分部及各部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熟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了解神经系统在体内的功能及地位,神经系统的发生。


掌握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和网状结构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概念。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


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特点,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掌握脊髓灰、白质的位置及分部。掌握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的位置、功能及性质,了


解脊髓灰质细胞 Rexed 板层构筑。


掌握脊髓主要的上、下行纤维束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熟悉脊髓的功能。


2.脑干。


掌握脑的位置、分部。


掌握脑干的位置和组成,掌握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及其与脑神经的联系。


熟悉脑干的内部结构概况(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的配布规律)。


了解各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掌握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与脑神经的联系和功能。熟悉重要的非脑神经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脑桥核、红核和黑质)的位置。


熟悉各主要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和外侧丘系)、下行纤维束(锥体束)的起止、行程、在脑内各部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了解脑干的功能。


3.小脑。


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三对小脑脚及分叶。


了解小脑皮质的分层、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联系的概况。


熟悉小脑核及其主要联系。


了解小脑的功能。


4.间脑。


掌握间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掌握第三脑室的位置和沟通关系。


熟悉背侧丘脑的位置、形态和主要核团的名称及腹后核的功能。


掌握内、外膝状体的位置和功能。


掌握下丘脑的位置和组成。熟悉下丘脑主要核团的名称及功能,了解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


了解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联系。


5.端脑。


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分叶和各叶的主要沟回。了解边缘叶、边缘系统、嗅脑和海马结构的组成、位置和功能。


了解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概况,皮质结构概况及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概念。


掌握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的位置及功能。


掌握基底核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和各核的位置及纹状体的功能。


了解髓质的位置、纤维的组成概况。


熟悉胼胝体纤维的组成概况。


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主要纤维束的位置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掌握侧脑室的形态和分部。


6.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和血脑屏障。


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连通及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掌握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终池的位置及内容。了解齿状韧带。


掌握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结构。


熟悉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连通。


熟悉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


掌握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和连通概况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掌握脑的动脉,颈内动脉系和椎动脉系的概念。熟悉颈内动脉的行程及主要分支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况。


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功能。


了解大脑静脉的回流概况。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以及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了解血脑屏障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三)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


(1)掌握脊神经的数目、分部、纤维成份和分支概况。


(2)掌握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熟悉皮支的浅出部位及分布概况。


掌握膈神经的走形和分布。


(3)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熟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的走形和主要分布。


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4)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的节段性分布。


(5)掌握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走形和主要分布情况。


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6)掌握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坐骨神经的走形和主要分支,了解其常见变异。


掌握胫神经的走形、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


掌握腓总神经的走形、位置;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


了解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2.脑神经。


(1)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和进出颅的部位、性质和分布概况。


(2)掌握嗅神经的性质和功能。


了解嗅神经的起始、行程。


(3)掌握视神经的性质和功能。


熟悉视神经的行程。


(4)掌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纤维成份、行程、支配眼球外肌的情况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与功能。


熟悉睫状神经节的位置、性质。


了解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5)了解三叉神经的纤维成份,三叉神经节的位置。


熟悉三大主干在头面部的感觉分布范围。


了解各干的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了解三叉神经损伤或受刺激后的主要表现。


(6)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份、行程、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况。


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了解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


(7)熟悉前庭蜗神经的性质、组成、各部的行程和功能。


(8)熟悉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的分布概况。


熟悉耳神经节的位置和性质。


(9)熟悉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程及各纤维成份的分布概况。


熟悉喉上神经的位置和分布,喉返神经的行程、分布范围。


熟悉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部的分支、分布。


(10)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径及分布概况。


了解副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11)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熟悉其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3.内脏神经。


(1)掌握内脏运动神经的特点。


(2)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


掌握主要椎前节的名称、位置。


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的去向。


熟悉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的概念。


掌握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分布规律。


熟悉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的组成。


(3)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掌握副交感神经节的分布规律。


熟悉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和耳神经节的位置、性质。


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部位,节后纤维的分布、功能。


熟悉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


熟悉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4)掌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5)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6)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四)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深感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丘系交叉水平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2)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束向小脑的投射。


(3)掌握躯干、四肢浅感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以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4)熟悉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要求内容同躯干四肢)。


(5)掌握视觉传导路的组成、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及在内囊的位置和皮质投射区。


(6)掌握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熟悉视觉传导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


熟悉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及反射径路在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


(7)熟悉听觉的传导通路。


(8)了解平衡觉和嗅觉的传导通路。


(9)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10)掌握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


(11)熟悉核上瘫与核下瘫不同表现的形态学基础,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12)熟悉锥体外系的概念,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话题:

2023   考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