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说明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考察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时事)占 40%,能力性试题占 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 分)、多项选择题(10 分)、论述题(18 分)和材料分析题(42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质(理解)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
3.哲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
二、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理解)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理解)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解)
三、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理解)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
四、哲学的党性问题(理解)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理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
2.科学性
3.人民性
4.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原因和成果(掌握)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理解)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理解)
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理解)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掌握)
2.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3.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掌握)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
6.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掌握)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掌握)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掌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掌握)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掌握)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掌握)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掌握)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1.联系的含义(掌握)
2.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掌握)
3.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意义(掌握)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1.发展的本质(掌握)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掌握)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掌握)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掌握)
三、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包括一系列成对范畴,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理解)
2.本质与现象(掌握)
3.原因和结果(理解)
4.必然和偶然(掌握)
5.现实与可能(掌握)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掌握)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1.内因与外因(理解)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理解)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掌握)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掌握)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理解)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延展、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理解)
3.度的范畴及其意义(掌握)
二、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掌握)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3.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掌握)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理解)
2.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掌握)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掌握)
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掌握)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掌握)
第四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了解)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理解)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掌握)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掌握)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1.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了解)
2.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理解)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1.认识发展中的两次飞跃
(1)从实践到认识(掌握)
(2)从认识到实践(掌握)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掌握)
(2)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掌握)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掌握)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理解)
2.真理的客观性(理解)
3.主观真理观的表现形式——实用主义(理解)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理解)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掌握)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理解)
4.坚持辩证真理观,以科学态度对待真理,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掌握)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掌握)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掌握)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掌握)
3.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理解)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掌握)
五、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基本特性(理解)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理解)
3.价值评价的功能(理解)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掌握)
5.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掌握)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含义(了解)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理解)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理解)
三、社会意识构成与分类(理解)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掌握)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掌握)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
1.生产力及其构成(理解)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二、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理解)
2.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理解)
3.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理解)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理解)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职能
1.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理解)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理解)
3.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理解)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理解)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构成(理解)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理解)
三、社会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掌握)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掌握)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掌握)
3.生产力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掌握)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的起源及其本质(了解)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理解)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理解)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了解)
2.改革的作用(理解)
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理解)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含义(了解)
2.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掌握)
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掌握)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英雄史观及其产生的根源
1.英雄史观(了解)
2.英雄史观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理解)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理解)
2.人民群众的内涵(理解)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掌握)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掌握)
5.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理解)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
2.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理解)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
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1.社会形态的内涵(了解)
2.社会形态理论对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解)
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了解)
2.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了解)
3.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掌握)
4.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第二节 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了解)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理解)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掌握)
2.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掌握)
3.人的价值的实现(掌握)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自由与必然(理解)
2.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1)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真正开始(理解)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 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掌握)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及其形成的理论成果(掌握)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理解)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掌握)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掌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掌握)
3.党的基本路线(理解)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掌握)
5.“三步走”战略(了解)
6.改革开放理论(掌握)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理解)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了解)
9.“一国两制”(掌握)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了解)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理解)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理解)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了解)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掌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解)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解)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解)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了解)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了解)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了解)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掌握)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了解)
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了解)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解)
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
5.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解)
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了解)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了解)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掌握)
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理解)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掌握)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解)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理解)
三、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理解)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理解)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掌握)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理解)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掌握)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了解)
第三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导向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理解)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解)
第六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掌握)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理解)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解)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理解)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了解)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掌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
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理解)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理解)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掌握)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解)
第七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掌握)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掌握)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理解)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掌握)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解)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掌握)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解)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理解)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掌握)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理解)
三、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掌握)
第八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掌握)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理解)
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了解)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掌握)
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理解)
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了解)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掌握)
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了解)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解)
第九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掌握)
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理解)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理解)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理解)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掌握)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理解)
第十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掌握)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理解)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理解)
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理解)
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了解)
本文地址: https://www.51jieben.com/syllabus/10329.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拜小编所有,欢迎分享本文给你的同学,转载请保留出处!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说明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考察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时事)占 40%,能力性试题占 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 分)、多项选择题(10 分)、论述题(18 分)和材料分析题(42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质(理解)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
3.哲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
二、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理解)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理解)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解)
三、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理解)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理解)
四、哲学的党性问题(理解)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理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
2.科学性
3.人民性
4.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原因和成果(掌握)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理解)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方式(理解)
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理解)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掌握)
2.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3.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掌握)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理解)
6.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掌握)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掌握)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掌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掌握)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掌握)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掌握)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掌握)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第一节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1.联系的含义(掌握)
2.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掌握)
3.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意义(掌握)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1.发展的本质(掌握)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掌握)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掌握)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掌握)
三、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包括一系列成对范畴,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内容与形式(理解)
2.本质与现象(掌握)
3.原因和结果(理解)
4.必然和偶然(掌握)
5.现实与可能(掌握)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掌握)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1.内因与外因(理解)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理解)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掌握)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掌握)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理解)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延展、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理解)
3.度的范畴及其意义(掌握)
二、量变质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掌握)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
3.量变质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掌握)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理解)
2.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掌握)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掌握)
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掌握)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掌握)
第四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了解)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理解)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掌握)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掌握)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1.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了解)
2.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理解)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1.认识发展中的两次飞跃
(1)从实践到认识(掌握)
(2)从认识到实践(掌握)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与无限性(掌握)
(2)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掌握)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掌握)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理解)
2.真理的客观性(理解)
3.主观真理观的表现形式——实用主义(理解)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理解)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掌握)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理解)
4.坚持辩证真理观,以科学态度对待真理,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掌握)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掌握)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掌握)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掌握)
3.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理解)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掌握)
五、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基本特性(理解)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理解)
3.价值评价的功能(理解)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掌握)
5.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掌握)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含义(了解)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理解)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理解)
三、社会意识构成与分类(理解)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掌握)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掌握)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
1.生产力及其构成(理解)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二、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理解)
2.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理解)
3.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理解)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理解)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职能
1.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理解)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理解)
3.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理解)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理解)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构成(理解)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理解)
三、社会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掌握)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掌握)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掌握)
3.生产力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掌握)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的起源及其本质(了解)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理解)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理解)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了解)
2.改革的作用(理解)
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理解)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含义(了解)
2.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掌握)
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掌握)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英雄史观及其产生的根源
1.英雄史观(了解)
2.英雄史观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理解)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理解)
2.人民群众的内涵(理解)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掌握)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掌握)
5.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理解)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
2.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理解)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
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1.社会形态的内涵(了解)
2.社会形态理论对分析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解)
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了解)
2.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了解)
3.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掌握)
4.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第二节 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了解)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理解)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掌握)
2.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掌握)
3.人的价值的实现(掌握)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自由与必然(理解)
2.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1)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真正开始(理解)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 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掌握)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及其形成的理论成果(掌握)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理解)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掌握)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掌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掌握)
3.党的基本路线(理解)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掌握)
5.“三步走”战略(了解)
6.改革开放理论(掌握)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理解)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了解)
9.“一国两制”(掌握)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了解)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理解)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理解)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了解)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掌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解)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解)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解)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了解)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了解)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了解)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了解)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掌握)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了解)
2.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了解)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解)
4.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
5.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解)
6.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了解)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了解)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掌握)
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理解)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掌握)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解)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理解)
三、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理解)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理解)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掌握)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理解)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掌握)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了解)
第三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导向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理解)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解)
第六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掌握)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理解)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解)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理解)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了解)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掌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
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理解)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理解)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掌握)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解)
第七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掌握)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掌握)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理解)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掌握)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解)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掌握)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解)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理解)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掌握)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理解)
三、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掌握)
第八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掌握)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理解)
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了解)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一、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掌握)
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理解)
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了解)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掌握)
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了解)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解)
第九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掌握)
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理解)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理解)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理解)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掌握)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理解)
第十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理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掌握)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理解)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理解)
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理解)
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了解)
本文地址: https://www.51jieben.com/syllabus/10329.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拜小编所有,欢迎分享本文给你的同学,转载请保留出处!
2024/10/09
2024/10/09
2024/10/09
2024/10/09
2024/10/09
2024/10/08
2024/10/08
2024/10/08
2024/10/08
2024/10/08
2018/11/29
2019/12/04
2018/11/29
2019/12/04
2018/11/29
2018/05/11
2020/01/10
2022/03/04
2019/12/04
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