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HOT

当前位置: 河北专接本网 > 考试大纲 > 2024年河北专升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2024年河北专升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小编 2024年10月11日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专升本考试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课程。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分,10×2分)、单项选择题(15分,5个×3分)、多项选择题(30分,10个×3分)、名词解释题(24分,4个×6 分)和简答题(32分,2个×16分)、论述题(29分,1个×29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哲学的党性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2)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3)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5)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6)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7)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8)理解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9)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0)掌握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11)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 (12)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3)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5)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掌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7)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历史意义。(8)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9)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3)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的方法。(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运动 相对静止 时间 空间 

2.考核要求

 (1)掌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和缺陷。(2)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3)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掌握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6)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7)理解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8)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错误观点。(9)了解时间、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0)理解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1)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了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实质 

2.考核要求 

(1)理解意识的起源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了解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环节。 (3)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产生发展的重大作用。 (4)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射活动。(5)掌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理解意识的主观性。(7)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8)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 (9)掌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0)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类型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含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考核要求 

(1)了解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的含义。 (2)了解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 (4)理解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含义。 (5)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 (6)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含义。(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含义、特征、构成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阶级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2)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3)掌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4)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6)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7)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8)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和功能。 (9)了解阶级的实质及其划分标准。 (10)理解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1)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社会范畴。 (12)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核心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体 政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3)理解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4)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5)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6)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 社会意识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功能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 (2)掌握社会意识的含义。 (3)理解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哲学、文明、传统的含义。(5)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7)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8)掌握文化的功能。 (9)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人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考核要求 

(1)了解自然属性的含义。 (2)了解社会属性的含义。 (3)理解只有社会属性才能决定人的本质。 (4)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条件 系统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与旧事物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 (2)掌握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掌握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4)掌握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掌握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7)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8)掌握发展的实质。 (9)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及其区分标准。 (10)掌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1)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12)能够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及其关系。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3)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5)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6)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7)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8)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9)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0)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1)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2)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3)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4)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5)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6)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17)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18)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 量 度 适度 量变 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量变的基本形式 质变的基本形式 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爆发式飞跃 非爆发式飞跃 

2.考核要求 

(1)掌握质、量、度的含义。 (2)掌握量变、质变的含义。 (3)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理解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5)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6)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 (7)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 (9)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10)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 矛盾分析方法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掌握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掌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7)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解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7)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18)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 (2)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3)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4)理解扬弃的含义。 (5)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6)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7)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是前途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8)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考核要求 

(1)掌握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3)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 13 据。 (5)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8)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9)掌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0)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2)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13)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理解阶级分析方法。 (15)了解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1.知识范围

 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改革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考核要求 

(1)了解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2)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3)掌握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掌握科学技术的双重性,能够用这一原理分析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措施。(5)能够分析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6)了解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7)了解社会革命的含义、根源和条件。 (8)理解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理解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理解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11)了解历史人物的含义。 (12)理解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理解“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本质。 (14)了解制约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历史活动的条件。 (15)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6)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17)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8)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9)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20)能够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我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形态的含义。 (2)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3)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说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5)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6)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九、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的发生 

1.知识范围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掌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及其关系。 (4)掌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现中国梦等现实问题。 15 (6)掌握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能够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二)认识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认识的本质 反映论 先验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

2.考核要求 

(1)理解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了解反映论、先验论的含义。 (4)了解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5)理解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6)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理解社会实践是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 (8)掌握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9)能够运用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认识的结构

1.知识范围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2.考核要求 

(1)了解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含义。 (2)理解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 (3)理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十、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知识范围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感性认识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2)了解理性认识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3)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4)掌握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5)掌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掌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7)掌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8)掌握一个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能够运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0)掌握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掌握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12)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3)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及危害。(14)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十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1.知识范围 

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及其关系

2.考核要求 

(1)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2)了解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3)理解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4)了解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知识范围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了解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分析和综合的含义及其关系。 (3)了解抽象、感性具体、理性具体的含义。 (4)了解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含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知识范围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了解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的含义。 (2)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十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1.知识范围 

真理的含义、客观性、具体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2.考核要求 

(1)掌握真理的含义。 (2)掌握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反对主观真理论。 (3)理解真理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5)能够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6)了解真理的具体性的含义。 (7)理解真理发展的规律。 (8)了解谬误的含义。 (9)理解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条件。 (10)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意义。(11)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理解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价值 

1.知识范围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 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 

 2.考核要求 

(1)了解价值的含义、类型。 (2)理解价值的主体性。 (3)理解价值的相对性。 (4)了解价值评价的含义。 (5)理解价值评价的功能。 (6)掌握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原则。 (7)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知识范围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2.考核要求 

(1)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2)掌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能够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等问题。


十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1.知识范围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进步的含义。 (2)理解社会进步过程中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代价原理分析在社会发展中如何不付出过大代价。(4)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状况。 (5)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掌握生产力标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1.知识范围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2.考核要求 

(1)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2)掌握人的发展过程的三种历史形态。 (3)掌握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知识范围 

必然和自由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异化 共产主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必然和自由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3)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4)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含义。 (6)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知水平,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了解情况和分析理解能力。

 2.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识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准确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或能用所学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75分钟,全卷满分150分。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分,10个×2分)、单项选择题(30分,10个×3分)、多项选择题(15分,5个×3分)、名词解释(24分,4个×6分)、简答题(32分,2个×16分)和论述题(29分,1个×29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前言


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2.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及其关系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知识范围: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2.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主要内容知识范围: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领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党的思想路线 

3.应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知识范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考核要求: 

1.识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论述和创造性回答的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2.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知识范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 

1.识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知识范围: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考核要求: 

1.识记: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问题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知识范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1.识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

3.应用: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知识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考核要求: 

1.识记: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变化的过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领会: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3.应用: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的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科学判断与依据;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知识范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论述和系统回答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1.识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论述和系统回答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2.领会:“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

3.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2.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知识范围: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奋力实现中国梦考核要求: 

1.识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梦的本质 

2.领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应用: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奋力实现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知识范围: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考核要求: 

 1.识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两个阶段安排(“两步走”战略); 

2.领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六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的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五大新发展理念 

2.领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3.应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依据;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范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的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十六字方针;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2.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3.应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知识范围: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以及各自回答的问题;文化强国的内涵;四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2.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应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知识范围: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考核要求:

 1.识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含义 

2.领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知识范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2.领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应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知识范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考核要求

 1.识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2.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3.应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知识范围: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3.应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知识范围: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考核要求:

 1.识记: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应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知识范围: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考核要求:

 1.识记: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2.领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3.应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八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知识范围: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考核要求:

 1.识记:习近平强军思想回答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强军目标;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2.领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内容;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知识范围: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考核要求: 领会: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九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知识范围: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内涵

 2.领会: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应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范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背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外交政策的崇高目标;“一带一路”倡议 

2.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背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重要依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3.应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第十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知识范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领会: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3.应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专升本考试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课程。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分,10×2分)、单项选择题(15分,5个×3分)、多项选择题(30分,10个×3分)、名词解释题(24分,4个×6 分)和简答题(32分,2个×16分)、论述题(29分,1个×29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哲学的党性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2)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3)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5)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6)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7)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8)理解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9)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0)掌握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11)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 (12)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3)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 (5)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掌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7)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历史意义。(8)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9)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3)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的方法。(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运动 相对静止 时间 空间 

2.考核要求

 (1)掌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和缺陷。(2)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3)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掌握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6)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7)理解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8)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错误观点。(9)了解时间、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0)理解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1)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了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人工智能的实质 

2.考核要求 

(1)理解意识的起源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了解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环节。 (3)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产生发展的重大作用。 (4)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射活动。(5)掌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理解意识的主观性。(7)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8)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 (9)掌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0)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类型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含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考核要求 

(1)了解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的含义。 (2)了解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 (4)理解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含义。 (5)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 (6)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含义。(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含义、特征、构成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阶级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2)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3)掌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4)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6)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7)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8)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和功能。 (9)了解阶级的实质及其划分标准。 (10)理解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1)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社会范畴。 (12)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核心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体 政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3)理解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4)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5)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6)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 社会意识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功能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 (2)掌握社会意识的含义。 (3)理解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哲学、文明、传统的含义。(5)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7)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8)掌握文化的功能。 (9)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人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考核要求 

(1)了解自然属性的含义。 (2)了解社会属性的含义。 (3)理解只有社会属性才能决定人的本质。 (4)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条件 系统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与旧事物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 (2)掌握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掌握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4)掌握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掌握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7)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8)掌握发展的实质。 (9)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及其区分标准。 (10)掌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1)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12)能够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及其关系。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3)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5)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6)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7)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8)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9)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0)理解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1)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2)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3)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4)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5)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6)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17)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18)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 量 度 适度 量变 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量变的基本形式 质变的基本形式 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爆发式飞跃 非爆发式飞跃 

2.考核要求 

(1)掌握质、量、度的含义。 (2)掌握量变、质变的含义。 (3)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理解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5)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6)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 (7)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 (9)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10)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 矛盾分析方法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掌握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掌握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7)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解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7)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18)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 (2)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3)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4)理解扬弃的含义。 (5)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6)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7)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是前途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8)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考核要求 

(1)掌握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3)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 13 据。 (5)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8)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9)掌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0)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2)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13)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理解阶级分析方法。 (15)了解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1.知识范围

 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改革 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考核要求 

(1)了解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2)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3)掌握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掌握科学技术的双重性,能够用这一原理分析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措施。(5)能够分析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6)了解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7)了解社会革命的含义、根源和条件。 (8)理解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理解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理解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11)了解历史人物的含义。 (12)理解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理解“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本质。 (14)了解制约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历史活动的条件。 (15)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6)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17)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8)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9)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20)能够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我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形态的含义。 (2)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3)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说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5)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6)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九、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的发生 

1.知识范围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掌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含义及其关系。 (4)掌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现中国梦等现实问题。 15 (6)掌握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能够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二)认识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认识的本质 反映论 先验论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

2.考核要求 

(1)理解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了解反映论、先验论的含义。 (4)了解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5)理解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6)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理解社会实践是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 (8)掌握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9)能够运用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认识的结构

1.知识范围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2.考核要求 

(1)了解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含义。 (2)理解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 (3)理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十、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知识范围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感性认识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2)了解理性认识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3)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4)掌握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5)掌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掌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7)掌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8)掌握一个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能够运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0)掌握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掌握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12)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3)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及危害。(14)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十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1.知识范围 

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及其关系

2.考核要求 

(1)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2)了解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3)理解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4)了解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知识范围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了解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分析和综合的含义及其关系。 (3)了解抽象、感性具体、理性具体的含义。 (4)了解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含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知识范围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了解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的含义。 (2)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十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1.知识范围 

真理的含义、客观性、具体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2.考核要求 

(1)掌握真理的含义。 (2)掌握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反对主观真理论。 (3)理解真理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5)能够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6)了解真理的具体性的含义。 (7)理解真理发展的规律。 (8)了解谬误的含义。 (9)理解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条件。 (10)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意义。(11)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2)理解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价值 

1.知识范围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 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 

 2.考核要求 

(1)了解价值的含义、类型。 (2)理解价值的主体性。 (3)理解价值的相对性。 (4)了解价值评价的含义。 (5)理解价值评价的功能。 (6)掌握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原则。 (7)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知识范围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2.考核要求 

(1)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2)掌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能够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等问题。


十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1.知识范围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进步的含义。 (2)理解社会进步过程中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代价原理分析在社会发展中如何不付出过大代价。(4)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状况。 (5)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6)掌握生产力标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1.知识范围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2.考核要求 

(1)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2)掌握人的发展过程的三种历史形态。 (3)掌握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知识范围 

必然和自由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异化 共产主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必然和自由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3)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4)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含义。 (6)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知水平,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了解情况和分析理解能力。

 2.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识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论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准确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或能用所学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75分钟,全卷满分150分。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分,10个×2分)、单项选择题(30分,10个×3分)、多项选择题(15分,5个×3分)、名词解释(24分,4个×6分)、简答题(32分,2个×16分)和论述题(29分,1个×29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前言


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识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2.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及其关系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知识范围: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2.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主要内容知识范围: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 

1.识记: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领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党的思想路线 

3.应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国两制”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知识范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考核要求: 

1.识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论述和创造性回答的问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2.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知识范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 

1.识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知识范围: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考核要求: 

1.识记: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的问题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知识范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1.识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

3.应用: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知识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考核要求: 

1.识记: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变化的过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领会: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3.应用: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的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科学判断与依据;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知识范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论述和系统回答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1.识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论述和系统回答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2.领会:“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

3.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知识范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考核要求: 

1.识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2.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知识范围: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奋力实现中国梦考核要求: 

1.识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梦的本质 

2.领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应用: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奋力实现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知识范围: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考核要求: 

 1.识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两个阶段安排(“两步走”战略); 

2.领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六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知识范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的三项基本经济制度;五大新发展理念 

2.领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3.应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依据;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范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过程人民民主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的国体;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的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十六字方针;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 

2.领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3.应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知识范围: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以及各自回答的问题;文化强国的内涵;四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2.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应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知识范围: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考核要求:

 1.识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含义 

2.领会: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知识范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

2.领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应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知识范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考核要求

 1.识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2.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3.应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知识范围: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3.应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知识范围: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考核要求:

 1.识记: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应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知识范围: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考核要求:

 1.识记: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2.领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3.应用: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八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知识范围: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考核要求:

 1.识记:习近平强军思想回答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强军目标;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2.领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内容;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知识范围: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考核要求: 领会: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九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知识范围: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内涵

 2.领会: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应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知识范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背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考核要求:

 1.识记:我国外交政策的崇高目标;“一带一路”倡议 

2.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背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重要依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3.应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第十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知识范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领会: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3.应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