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HOT

当前位置: 河北专接本网 > 考试大纲 > 2018年河北省专接本公共课政治考试大纲

2018年河北省专接本公共课政治考试大纲

河北专接本网 2018年05月28日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说明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辩证法和历史观部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时事)占 40%,能力性试题占 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 分)、多项选择题(10 分)、论述题(18 分)和材料分析题(42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理解)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
 
2.哲学与方法论(掌握)
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说哲学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本质、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4.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对待哲学传统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也不能采取复古主义。(理解)

二、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了解)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理解)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前者属于本体论问题,后者属于认识论范畴。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了解)
理论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实践意义:世界上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解)
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存在(物质)第一性、思维(精神)第二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唯物主义,以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如 16、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8 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现代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旧唯物主义是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以科学反对迷信,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起到了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

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一是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为英雄史观和天命史观;二是不懂得辩证法,长期为形而上学所束缚,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是个人感觉、意识、思想、意志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外化或表现。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掌握)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形成的。它们不独立自存,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互结合。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以孤立、静止和僵死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四、哲学的党性问题(了解)
哲学是有党性的。哲学的党性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就其本质而言,分别归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个派别。这就是哲学的派性或党性。在阶级社会中,哲学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自觉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
在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了解)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的发现冲击了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理解)
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源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当时欧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积极成果的继承。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2)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具体的社会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主张理论要为实践服务。

2.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服务的,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决定,同时也取决于中国的现实要求。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的必然。根据时代的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理论典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哲学总结,《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胡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则闪耀着创造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重要方略和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样态

一、物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掌握)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

(1)坚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界限。

(4)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是运动的(理解)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的平衡和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了解)

(2)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了解)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离。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要求我们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理解)

(4)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时间和空间又是相对的。(理解)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于意识或思想范围内,人类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理解)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活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活动。实践的本质有两层含义: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活动(了解)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诸要素如:主体(人)、客体(被改造的对象)、手段(工具、设备等)、结果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物质性。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理解)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二是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能动性是实践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理解)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实践又是由低级到高级历史地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水平受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

3.实践的形式(理解)
实践的形式归结起来基本有三种:

(1)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生产活动为人们创造出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活动是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
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节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实践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探索活动,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其特点是自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和社会调查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4.实践与人的存在(理解)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人类积极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实践不仅形成了人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掌握)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掌握)
(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社会,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统一,需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一、意识的起源(了解)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类并有了意识的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与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掌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意识的作用(掌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地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的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的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理解)
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
首先,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其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
所以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理解)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物质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话题: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政治(公共课)考试说明
 
Ⅰ.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辩证法和历史观部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时事)占 40%,能力性试题占 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 分)、多项选择题(10 分)、论述题(18 分)和材料分析题(42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理解)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
 
2.哲学与方法论(掌握)
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所以说哲学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研究对象(了解)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本质、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4.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表现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种内在凝聚力,一种人生境界,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对待哲学传统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也不能采取复古主义。(理解)

二、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了解)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理解)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前者属于本体论问题,后者属于认识论范畴。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了解)
理论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实践意义:世界上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了解)
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存在(物质)第一性、思维(精神)第二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唯物主义,以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如 16、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 18 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现代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旧唯物主义是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以科学反对迷信,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起到了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

旧唯物主义的两大根本缺陷:一是没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具体表现为英雄史观和天命史观;二是不懂得辩证法,长期为形而上学所束缚,把世界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否认世界是由内在矛盾引起的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是个人感觉、意识、思想、意志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外化或表现。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掌握)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形成的。它们不独立自存,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互结合。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以孤立、静止和僵死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四、哲学的党性问题(了解)
哲学是有党性的。哲学的党性指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就其本质而言,分别归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个派别。这就是哲学的派性或党性。在阶级社会中,哲学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就是要自觉站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
在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了解)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的发现冲击了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理解)
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源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当时欧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积极成果的继承。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2)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具体的社会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主张理论要为实践服务。

2.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具有客观真理性,在逻辑形式上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服务的,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决定,同时也取决于中国的现实要求。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的必然。根据时代的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理论典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哲学总结,《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胡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则闪耀着创造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重要方略和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样态

一、物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还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掌握)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理解)

(1)坚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界限。

(4)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是运动的(理解)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涵盖了宇宙中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的平衡和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了解)

(2)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了解)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离。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要求我们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理解)

(4)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运动的形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时间和空间又是相对的。(理解)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于意识或思想范围内,人类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理解)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活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活动。实践的本质有两层含义: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活动(了解)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诸要素如:主体(人)、客体(被改造的对象)、手段(工具、设备等)、结果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物质性。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理解)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二是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能动性是实践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理解)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实践又是由低级到高级历史地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水平受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

3.实践的形式(理解)
实践的形式归结起来基本有三种:

(1)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生产活动为人们创造出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活动是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
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节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实践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探索活动,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其特点是自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和社会调查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4.实践与人的存在(理解)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人类积极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实践不仅形成了人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

5.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掌握)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掌握)
(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社会,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统一,需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文明指导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一、意识的起源(了解)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类并有了意识的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与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掌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意识的作用(掌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指导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四、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掌握)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地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前提。

2.把意识的能动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的途径。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理解)
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
首先,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其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
所以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理解)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物质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