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HOT

当前位置: 河北专接本网 > 考试大纲 > 2019年河北省专接本文史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2019年河北省专接本文史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河北专接本网 2018年05月21日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课程。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 分,10 个×2 分)、不定项选择题(45 分,15 个×3 分)、名词解释题(24 分,4 个×6 分)和简答题(32 分,2 个×16 分)、论述题(29 分,1 个×29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哲学的党性、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 
(2)掌握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3)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原因和意义。 
(5)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6)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7)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 
(8)理解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9)掌握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10)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 
(11)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2)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5)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7)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8)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9)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3)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的方法。 
(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5)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相对静止、时间、空间 。
 
2.考核要求: 
(1)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2)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3)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6)掌握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7)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8)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理解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0)了解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11)了解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2)掌握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3)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了解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15)了解唯心主义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错误。 
(16)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错误观点。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我国目前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的正确性。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实质 。
 
   2.考核要求 
(1)理解意识的起源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了解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环节。 
(3)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产生发展的重大作用。 
(4)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射活动。 
(5)掌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8)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9)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 
(10)掌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1)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类型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类型、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 
(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含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
 
2.考核要求 
(1)了解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的含义。 
(2)了解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实践主体的类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5)掌握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        
(6)理解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含义。 
(7)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 
(8)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含义。 
(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含义、特征、构成、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阶级 。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2)掌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3)了解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4)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5)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7)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8)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9)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和功能。 
(10)了解阶级的实质及其划分标准。 
(11)理解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2)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社会范畴。 
(13)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核心、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体、政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4)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5)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6)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7)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社会意识、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功能。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 
(2)掌握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文明、传统的含义。 
(5)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7)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8)掌握文化的功能。 
(9)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 
(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人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2.考核要求 
(1)了解自然属性的含义。 
(2)了解社会属性的含义。 
(3)理解只有社会属性才能决定人的本质。 
(4)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条件、系统、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了解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 
(4)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了解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了解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8)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9)理解发展的实质。 
(10)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及其区分标准。 
(11)掌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2)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3)能够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3)理解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4)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6)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7)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8)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9)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10)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1)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2)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3)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4)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5)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6)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7)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8)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19)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 
(20)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量、度、适度、量变、质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 。
 
    2.考核要求 
(1)了解质、量、度的含义。 
(2)掌握量变、质变的含义。 
(3)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理解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5)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6)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 
(7)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 
(9)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10)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11)能够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正确性。 
(12) 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13)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脚踏实地。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 。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理解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理解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7)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解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7)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18)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 
(2)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3)理解否定之否定的实质及其特征。 
(4)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5)理解扬弃的含义。 
(6)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7)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9)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 
(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据。 
(5)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了解“适合”的含义。 
(9)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0)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1)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3)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话题: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I.课程简介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课程。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考试题型包括填空(20 分,10 个×2 分)、不定项选择题(45 分,15 个×3 分)、名词解释题(24 分,4 个×6 分)和简答题(32 分,2 个×16 分)、论述题(29 分,1 个×29 分)。  
 
II.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哲学的党性、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 
(2)掌握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3)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原因和意义。 
(5)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6)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7)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 
(8)理解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9)掌握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10)了解哲学的党性原则。 
(11)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2)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5)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7)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8)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及其理论成果。 
(9)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3)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的方法。 
(4)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5)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运动、相对静止、时间、空间 。
 
2.考核要求: 
(1)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2)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3)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6)掌握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7)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8)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理解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0)了解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11)了解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2)掌握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3)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了解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15)了解唯心主义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错误。 
(16)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错误观点。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我国目前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的正确性。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实质 。
 
   2.考核要求 
(1)理解意识的起源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了解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环节。 
(3)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产生发展的重大作用。 
(4)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射活动。 
(5)掌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理解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8)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9)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 
(10)掌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1)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类型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类型、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 
(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含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
 
2.考核要求 
(1)了解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的含义。 
(2)了解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实践主体的类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5)掌握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关系。        
(6)理解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含义。 
(7)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 
(8)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的含义。 
(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含义、特征、构成、 先进生产力的含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阶级 。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2)掌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 
(3)了解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4)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5)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7)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8)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9)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和功能。 
(10)了解阶级的实质及其划分标准。 
(11)理解阶级的产生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2)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社会范畴。 
(13)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政治结构的含义及其核心、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体、政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4)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5)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6)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7)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社会意识、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功能。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 
(2)掌握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4)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文明、传统的含义。 
(5)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7)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8)掌握文化的功能。 
(9)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 
(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的含义。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的含义。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人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2.考核要求 
(1)了解自然属性的含义。 
(2)了解社会属性的含义。 
(3)理解只有社会属性才能决定人的本质。 
(4)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条件、系统、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了解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 
(4)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了解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了解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8)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9)理解发展的实质。 
(10)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及其区分标准。 
(11)掌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12)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3)能够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3)理解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4)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6)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7)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8)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9)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10)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1)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2)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3)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4)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5)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6)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7)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18)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19)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 
(20)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量、度、适度、量变、质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爆发式飞跃、非爆发式飞跃 。
 
    2.考核要求 
(1)了解质、量、度的含义。 
(2)掌握量变、质变的含义。 
(3)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4)理解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5)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6)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质变的基本形式。 
(7)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导致的错误观点。 
(9)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10)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11)能够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正确性。 
(12) 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13)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脚踏实地。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 。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理解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理解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7)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解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7)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18)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 
(2)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3)理解否定之否定的实质及其特征。 
(4)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5)理解扬弃的含义。 
(6)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7)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9)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思想。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
 
2.考核要求  
(1)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 
(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据。 
(5)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了解“适合”的含义。 
(9)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0)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1)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3)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话题:

相关文章

阅读排行